第77章 说新剧,改难令,总知颠倒-第2/3页





    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元宵节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蝌蚪粉和糖塠dui(注①)。

    韩清起初听到蝌蚪粉这名字,立刻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某种事物,觉得这名字实在是有点奇特。后来才了解到蝌蚪粉是用小麦粉或者绿豆粉加工的小吃,将小麦粉或绿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面糊,搅拌几十遍,舀到漏勺里,就着滚水锅轻轻晃动,面糊会顺着窟窿眼儿往下漏,啪嗒啪嗒掉入开水锅,先沉底,再上浮,两滚煮熟,笊篱捞出,冲凉,控水,拌上卤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

    鉴于漏勺的窟窿眼儿是圆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团一小团的稀面糊也是圆的,又因为它们漏下去的时候势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断丝连,拖泥带水,所以每团面糊又都拖着一条小尾巴,圆脑袋,小尾巴,很像小蝌蚪,所以宋朝人管这种面食叫蝌蚪粉。

    糖塠是用面粉和红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简单,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水和成很稠的面团,然后搓成长条,掐成小段,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入油锅炸熟,用竹签子串起来,即成糖塠,从外观上看,就如同糖葫芦一般。

    一帮人吃吃喝喝,和众人一起嘻嘻哈哈说笑着,一顿早餐变成了众人的谈论会。

    顾若兮现在的声望在京城已经是无人不晓了,这就导致了她的应酬开始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季芳华的横空出世让她有了深深地危机感,所以为了能把《新白娘子传奇》演出彩来,更是下了不少的苦功夫。因为蛇仙大戏的上座率已经远远不及聂小倩的女鬼大戏了。

    年底的分红让她对韩清有了新的认识,自九月十八的第一次上演,然后就是每个五天一次的演出,让韩清也是赚了个足,他就在年底给众人做了一次分红,拿出整体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分给了蛇仙大戏的所有参演人员以及剧务人员,众人都是怀揣巨款过了个好年。

    李奕蕾还是经常找到顾若兮,以观众角度指点顾若兮的走位和台词,并且在画工上经常能给做一些帮忙。这几天几位行首都不见了踪影,因为要参加元夕的庆祝表演。

    众人吃完早餐各自忙各自的,韩清不愿意去逛街,自从萧月茹来了以后,这些日子几乎走遍了东京城的大街小巷,怎么能总是去逛街?哪有功夫啊!

    所以他就躲在屋子里和徐佳云薛凯文研究其他剧本的台词,萧月茹撅着嘴不满的在屋子里开始捣乱。

    “哼!你们说的这《西游记》剧本,本来就是前后有些不搭调!”萧月茹看过徐佳云的手抄剧本,所以对里面的故事结构还是有些了解的。

    “怎么个不搭调?”韩清有些摸不着头脑。

    “你们把孙悟空捧得那么高,为什么不把那个憨猪也捧得高一些?光是兵器上你们就没说的明白!”

    “怎么个没明白?”韩清被小妮子的一番话弄起了好奇心。

    “你说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可以随意变换是吧?可是却从来没提那憨猪的耙子能不能随意变大小!”

    韩清和徐薛三人面面相觑,然后不约而同的问了萧月茹道:“你怎么知道?”

    “猪八戒说过,他与耙子形影不离,那我问你们,猪八戒在高老庄替高太公种地,九齿钉耙正好可以刨地,他借酒兴去月宫调戏嫦娥的时候,可是没有拎着耙子的,被贬错投猪胎的时候,难道也是怀抱着耙子进入母猪体内吗?”

    三人互相看了看,感觉萧月茹说的貌似有些正确。

    “我再问你们,玉华州豹头山虎口洞的黄狮精在偷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后,竟然大张旗鼓的以九齿钉耙之名,筹备召开‘钉钯会’,为什么不开‘金箍棒会’?为什么不开‘降妖宝杖会’?你们想过没有?”

    徐薛二人翻了翻眼睛看韩清,等着他解释,因为这故事是他弄出来的,所以他最有发言权。

    韩清左思右想,原版故事就是这么个说的,谁能知道吴老神仙为啥这样写?

    “你不是说憨猪的九齿钉耙全名叫上宝沁金耙吗?还说是玉皇大帝恩赐,而且是太上老君用神兵铁亲手锻炼,并发动了五方五帝、六丁六甲的之力造成了九齿玉垂牙,双环金坠叶吗?这兵器的来路本身就比孙悟空的金箍棒要有名堂的多!至少憨猪的兵器乃是当时的天上皇帝所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