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与君一席话 一-第2/3页
官家和刘承珪对视了一眼,然后看着韩清等他继续讲完。
“大宋需要的是健全了完整的货币体制,金、银、铜三种货币并行,但我大宋现在只是用铜钱一种作为交易的唯一货币。每种商品或者劳动力的价值,都是要用铜钱来做等值的衡量。”韩清说道。
“可是呢铜钱的价值过余低,需要的量又是如此的庞大,再加上周边国家收集铜钱用以其他铸炼,所以才会造成钱币不够用。但是闲置的金银,虽然也能参与货品的买卖交易,但从本质上只能说不叫做货币,只能说是一种抵值贵金属。有句话说得好,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官家听了这一番话,不再动桌子上的膳食,静静的思考。其实韩清也没把握让官家立刻就能懂这些道理。
“如果三种等级钱币并行?可有收成?”刘承珪因为金银的度量衡问题一直头大,借此正好问问用金银做为流通货币的可行性。
“刚才我说过咱大宋,也就是官家拥有周边所有国家的铸币权,光是这铸币一法,获利那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能成为一种武器。”闻名于世的纸质货币交子过两年才会出现。所以现在先谈论这金属货币。
“韩清的主意其实说起来大有道理,可是咱大宋金银可是更是奇缺,有了金银都是用银两了,还至于用这铜钱吗?”刘承珪说道。
“我大宋还是有不少产银的地方,听闻那麻脸道人讲过,炼制丹药需要上好的银,产银的地方有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等。如果还想更大量的银,那就是隔海相望的倭国还有就是南洋。那银子的产量可是一撮一簸箕。”
“倭国和南洋的银子都是裸露在地面上吗?直接就用簸箕去撮?”官家好奇的问道。
“啊?不是不是。微臣只是个比喻而已,只是说明那边的产银量很高。”
“哦,原来如此。”官家微微点头。刘承珪却白了韩清一眼,朝韩清暗地里狠狠地龇了龇牙。
这本来是下午就吃得晚餐,可是官家却和韩清一直聊到半夜,中途换了一次膳食,刘承珪站在旁边腿脚酸软,官家看他站着可怜,便移步到垂拱殿并赐座共同探讨。
其实官家本来是好奇于这个韩清,本来觉得少年英才又如此聪慧,召来见见。因为官家一直迷信于祥瑞,晏殊不到十五岁中了进士,官家觉得这是祥瑞,于是召见。但是这还不算清奇,与晏殊同期的福建福清人蔡伯希四岁就是进士了,秒杀一切后来的学霸。
不过这蔡伯希考的是童子试,不同于普通的进士科,被宋真宗赐进士出身。只不过少年有为的蔡伯希长大后品行不良。
可是见了这韩清,被一通金融经济理论弄得茅塞顿开得感觉。听着韩清讲了铸币权的玩法,发行权的限制。尤其是定价权的使用,周边诸国既然承认宋钱的地位,那么货品的定价也是用宋钱来衡量。通过货币的一收一放,对周边国家使用价格的升降,借款的同期要求,货品与价格的关系控制等,让官家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
而且这韩清每次都能把自己心中忧虑的问题从根本上分析,并从以往问题是进行论断,并举出解决的办法。
“关于借款同期要求,契丹若是继续找我大宋借款,我的建议是借。党项若是借款,我建议也是借。但是同时要分而划之的借,若是党项借我大宋十万贯,契丹借了二十万贯,那么根据借条收据,让契丹去找党项收款。”韩清心里禁不住叹口气,自古到今谁能躲开这一定律:要想失去这个朋友,就让他还钱!
“若是党项或者契丹或是吐蕃借款,要求附近的土地做抵准(注②)。这里面可是好玩得紧!咱们可以充分使用大宋钱币这根大撬棍,让大宋周边国家乱起来,越乱对大宋越有利!”
“快快道来”官家气息都有点喘的不匀乎了。旁边的刘承珪看见赶紧又递过去一杯热茶。
“官家,您想一下,假如党项找大宋借款,抵准一块儿土地给大宋,其实咱们大宋明白,党项是绝不松手这块儿土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