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乘警队长”-第5/6页



        “不能直通京城叫什么京杭大运河!”

        “事实上就没真正通过,到了槐阴就要换马走一段,然后再换船,所以有句话叫南船北马。”

        晚饭是要吃的,但不等王记者一起吃不好。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韩渝决定给他俩再科普下运河上的船闸,接着道:“运河上最早的现代化船闸建于一九三几年,那时候江北段只有邵伯和刘老涧两个船闸。

        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建的,一个是日本鬼子建的。他们在这两个地方建闸,主要考虑到这两个地方是水路要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也为两岸做了点贡献,岸上的老人都说因为有刘老涧船闸,免去了四阳、槐阴和槐安的百年水患。”

        马金涛想想追问道:“现在有船闸了,能不能直通首都?”

        “通不了,大运河从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黄河以北再也没通航过,进京只能走海路。”

        韩渝站起来一边伸着懒腰,一边又笑道:“不过我江南段,自徐洲微山湖,经宿千骆马湖,槐安淮河,杨州高由湖一路南下,直到长江,航运一直很通畅。”

        马金涛正想问问长江以南的大运河航道能不能通航,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吕向平的呼叫声。

        “咸鱼咸鱼,东边湖面来了几个小划子。”

        “到底几个?”

        “看不清,看着有五六个。”

        “能不能看清小划子上有多少人?”

        “也看不清。”

        “是冲我们来的吗?”

        “应该是,他们的小划子上好像装了挂机,航速很快。”

        “距我们多远?”

        “七八百米。”

        “继续监视,绝不能暴露身份。”

        “明白。”

        所谓的小划子,就是利用废旧柴油桶或汽油桶切割焊接而成的小铁皮船。

        这小划子在几百里的江北段运河运输线上,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它在关键时刻,还真起到了排忧解难的重要作用。

        船上的人把它当着交通艇,比如有人生病了,用小划子把人送上岸找医院治疗,又比如上岸买一些生活日用品。

        要是遇上事故,甚至能用其救人或逃生。

        但这几年随着北煤南运日趋繁忙,在几百公里的江北运河线上,竟出现了一条条小划子的“铁皮兄弟”,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呈星火燎原之势,一股用小划子盗抢煤炭之风随之风起云涌。

        之前有媒体报道过,刚刚过去的三四年,运河江北段每年流失的煤炭竟达数千吨之多。

        而铁皮小划子既是盗抢运输煤炭的罪魁祸首,也是运河沿线部分村民“靠水吃水”、“发家致富”的首选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