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第2/4页





    冯三恪有些呆,浑噩之际听到她问:

    “这就是新来的那人?”

    “是是是。”冯三恪手忙脚乱站起身,双手摩挲蹭掉了手上的烂草叶,双膝一屈就要跪,被虞锦拦住了。

    她细细瞧了瞧冯三恪,果然如那日弥坚所说,赞了他一声:“挺好,老实人模样。叫什么名?”

    “我姓冯,家中行三,名三恪。”

    “三恪?”虞锦问了句:“这名儿是有说法?”

    问的是自己的名,冯三恪却苦想了好半天,迟疑道:“好像是孝义勤,还是孝勤俭……做人当恪守这三条。”

    冯三恪这名儿是他祖父起的,他祖父年轻也是读过书的,早早给孙辈起好了名儿。后来关中战乱,一家人死得死,散得散,就剩他这房了。本是要到更南边的宿县奔亲,到了陈塘县时,家中长兄重病,盘缠用尽,病也没治好,只得就地草草埋了。

    一家人心灰意冷,索性在陈塘住下,这一住就是十年。

    半年前又遇上难事,如今只剩他一人苟活。

    想起往事,冯三恪眼中蒙上一层灰。弥坚便说:“爷给他赐个名吧,以后咱就算是一家人了。”

    府里的年轻孩子大都是捡回来的,乞儿瘪三都有,名儿也起得糟心,什么狗剩、二楞的,就拿这当大名;有的甚至无名无姓,吃百家饭长大的。

    年轻时候还不觉得,将来到了生意场上,再被人“狗剩狗剩”地叫着,如何抬得起头?所以主子起名,也是虞家的传统了。

    而此时,虞锦却摆摆手。

    “可别难为我了,以后再不起名了。这两年我杂谈话本儿一本没看过,翻的都是诗经论语,光顾着给你们起名了,这掰一句那扯一句,拆篇断句乱用古语。弄得我一个满身铜臭的商人,还得时常端本书附庸风雅,着实滑稽。”

    “再说,人家这‘三恪’多好,孝义勤,我起不了更好的了。”

    说完虞锦咬牙道:“以后府里进了人,除非名儿难听的实在没法叫的,别的都不起名了,该叫什么就叫什么罢。”

    众人便笑她这分明是黔驴技穷了。

    虞锦嘴上啧一声,笑骂:“你们这帮没良心的,我翻遍论语给你们取名都讨不了好!去年爹知道我是这么绞尽脑汁起名儿的,他还笑话我,瞧瞧他手边的人——王一,何二,张三,李四,多轻巧!爷要不是怕你们出去被人笑话,才懒得费这功夫。”

    她身旁簇拥着好几个人,屋里也陆续有人出来,搬个小板凳坐廊下听她说话。一院人热热闹闹,仿佛一家子。

    冯三恪近不得前,也不敢近前,就隔着几步安静听着。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手下动作慢了些,墙角剜下的杂草堆了一小撮。

    *

    兴许是虞锦交待过了,到了傍晚,管家便叫人来寻他,说有事要说。

    管家与府里护卫并几个账房先生一同住在外院,冯三恪去时,管家正捧着本册子,在那上边写写画画。瞧他来了,管家合上手中册子,从抽屉取出一张薄薄的契书来,转了个向,叫他看。

    管家约莫不惑,年纪算不得长,说话慢腾腾的,眼角纹路都透着宽和。

    “你来历我已知悉,也是个苦命的。我让人去县衙问过了保人的规矩,你身上有人命官司,需得保人担五年的责,五年内不除案底,亦不得离开陈塘。若是这五年里头再犯了事,我家锦爷是要担责的。”

    冯三恪忙道:“我必安分守己,绝不给恩人添麻烦。”

    管家摆摆手:“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且听我说。一保保五年,但过了年,到明年春,锦爷便要回京城了,到时候护你不住。”

    知道这是关乎自己一辈子的大事,冯三恪仔细听着。

    “倒是还有个别的法子,这园中奴仆你也瞧见了,年轻姑娘、小子十几个,其中家生子少,多是锦爷从外边捡回来的,跟着锦爷学做生意。我家生意做得大,人手不够,等再过几年,这院里的孩子经了事,就要放出去做掌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