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三仙女镇的新规矩



    “我要吃饭,我要吃饭!”这一天早上,金府的门前围了一群人,为首的人是一个大个,接近八尺,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已经近乎于衣不蔽体了,面如土黑,有气无力地面朝着金府的大门口喊着。

    “就是,都还是亲戚,既不给我们单间住,还让我们吃不饱饭!”

    “这还到罢了,到现在了,一家连个露面的都没有,现在,居然还让我们去干活。你们,有这样对待亲戚的吗?”

    “……”

    大个身后围着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面色倒还好些,看他们身上的衣着并不差的,一个个低声附和着,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一个金修母女好话的。

    东平里的人都忙忙碌碌,根本就没有人打理他们,而那些来投奔东平里里民们的亲戚也不敢往跟前凑活。

    该来的还是来了,金知蝉的亲族王家是最先到的,不过,经过金修被士兵带进宫这件事之后,王家的人都怕了。来投奔金修,那也是被这场突如其来的蝗灾逼得没有办法。因此,王家的人到了东平里之后,就跟鹌鹑一样,不管宁成做出什么安排,王家人就接受什么样的安排,丝毫不敢提出任何的意见。

    鉴于投奔东平里的人实在是太多,金知蝉做了规定,目前为止,只接收里民当中,郎官军军属和工匠们的亲戚,而其他的里民,投奔他们的亲戚就要进行甄别了,只接受直系亲属。至于其他亲属,东平里只招待一顿饭,之后,那些人就必须离开。

    对此,东平里的新旧里民们也都接受金知蝉的这个决定。

    毕竟,当初自己一家人遭难的时候,这些所谓的亲戚并没有给予他们帮助,其中也有落井下石的。

    当然,其中也有那些原本远亲或者邻里关系不错的,并且比较照顾他们的人,如今找上了门,有人因此而求到了宁成。

    对于这些人,谁求情,谁就要付出代价。

    为此,金知蝉专门在三仙女镇的镇里,开设了两个大食堂,所在地就在黄有仁三兄弟中最大的一个院里外,院外,是那些投奔东平里的人吃饭的地方,而院里,则是东平里所有里民一起吃饭的地方。

    东平里只给这些投奔而来的人,一天提供两顿饭,而那些替远亲或者旧邻里求情的里民,也不能再享受东平里里民原本优厚的待遇了。他们必须和其他人一起到院外一起吃饭。

    不劳无获。

    在东平里想要吃白饭,没那么容易。三天后,宁成公布了一个新规定。

    第一、不是东平里的在籍人员,凡是年龄超过十二岁的孩,都要参加集体劳动,每天要完成额定的工作,这样才能继续带着三仙女镇,才能吃上饭。

    第二、任何人呆在三仙女镇都要守规矩,一次警告,两次处罚,到了第三次,赶出三仙女镇,任何人都不得例外,这里面也包括了原东平里的那些里民。

    第三、超过十二岁,于十五岁的孩,金知蝉专门为他们安排了较为轻松地工作。

    东平里今年并没有播种粮食,突然来了这么多人,有那么多活可干吗?

    自然是有得,而且,来这点人还真不一定就能做得完。

    首先,第一项要干的工作,就是平整土地。

    华夏在汉武帝末期,一代农学家赵过发明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业机器——耧车,也叫三脚耧,是一种畜力条播机,集耕地和播种于一体。

    但是,这个时代的耧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因为材质的问题,寿命并不长,而起故障率很高。

    平整土地的好处,既可以加快播种的速度,也可以清除掉土地里硬土块、石头,这样的话,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对于耧车的磨损。

    这个时代,想要搞平整土地,只能用人海战术来完成这项艰巨而有着非凡意义的大工程。之前,东平里的壮劳力实在是太少,因此,金知蝉并没有打算实施这项工程。如今,蝗灾将受灾的百姓驱赶到了东平里,这就为东平里开展这项工程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其次,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后世改革开放总结出来的明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