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何读书?-第2/3页





    原本以为王劝被自己堵得无话可说了,谁知对方却冷不丁的来了一句。

    “是是是,阁下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又外交英俊,曲有礼意,想必很快将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后封千五百户的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到时候记得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天下读书人都会夸你大贤臣。回长安后,王某一定会回禀圣上,广布天下。”

    王劝风轻云淡的说完这句话,周思秦脸上的笑容却凝固了,身边的吴子章也笑不出来。

    要不要这么狠!

    饱读诗书的文士都知道这段话出自《王莽传》,这不就是拿大逆不道的篡位王莽暗比自己么?

    连站在一旁的阎伯隶终于稍稍抬起头,看了一眼面前的王劝。

    即便穿着儒雅,但那张脸怎么看都像粗鲁的武人的模样,然而就是这个号称不读书的武夫,却能引用汉书的内容反驳对方,算是给自己一个小惊喜。

    阎伯隶负手而立,他从王劝那双小眼睛里捕捉到一丝狡黠的精光。

    王劝还在揪着刚才的话不放,周思秦不敢坐实罪名,又不敢上前动手,只好狐假虎威的一拍桌子,怒斥道,“放肆,你有何居心,拿王莽来比喻我?”

    “哎呀呀。”

    王劝故意惊讶的反问道,“清者自清,王某只是学你们读书人引经据典一番,为何周公子动静这么大,难道真的是心中有鬼?周公子啊,某劝你一句,诛九族的事情可别去干,到时候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就不划算了。”

    怒不可遏的周思秦终于忍不住了,直接破口大骂道,“你个畜生,禽兽!血口喷人!”

    看着对方被气的七窍生烟,王劝得意的说道,“啧啧啧,还以为阁下张口闭嘴就是圣人之言,原来骂起人来跟我们粗俗的蛮夷没啥不同嘛。”

    “够了,别吵了。”

    吵吵嚷嚷的让阎伯隶心烦意乱,挥手打断争执,将话题引回正轨。

    “嘁,何为读书?说白了就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呀,我这么诚实的答案,你们又虚伪的反对,那我也就跟着你们虚伪一次了。”

    众人不屑的看着王劝,心想什么叫虚伪的反对,您老倒是让我们开开眼界啊。

    出于与王家的关系,面对口无遮拦的王劝,阎伯隶倒是表现出长辈的宽容,笑着说道,“老夫不才,参悟了数年也没得出尽善尽美的结论,还请赐教。”

    “不敢当,不敢当。”

    嘴上这么说着,王劝走到案几面前,拿起毛笔。

    学了十几年的颜体楷书,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王劝手持狼毫,在白纸上工工整整的写下一句话。

    铁画银钩。

    力透纸背。

    写毕,王劝放下狼毫,自信的说道,“请阎公指点。”

    马县令站在一旁,手中把玩着香袋。不参合到纷争,无意中瞄了一眼写出来的书法,顿时眼前一亮,不禁赞叹道,“呀,难得一见的好字!”

    马县令眯起眼睛,仔细欣赏,这番端庄雄伟,气势遒劲的书法,顿时起了居然出自一个不读书的莽夫之手?

    他又重新抬起头看着面前的大老粗,心中拿捏不准。

    这货到底有没有才?

    而周围的士子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中却不得不承认,这番字迹的确远胜大多数人。

    阎伯隶欣赏片刻后,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写下的内容上。

    短短四句。

    二十二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阎公念完四句,周围的人都沉默了。

    这番话仿佛有一种力量,掀起众人心中的波澜。

    如遭雷击,久久不能平。

    阎伯隶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惊和顿悟,之前胸中的郁结与阴霾一扫而空。

    他下意识的往前一步,险些撞到了食案上的茶几,吴子章想扶住他,却被一把拒绝。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自己,早将声名利禄抛诸脑后。越是返璞归真,越能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力量。

    从未有人如此清楚的将读书人的使命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