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积劳成疾-第2/4页
此刻,堂屋两扇朱漆大门上,新张贴的门神秦将胡帅,执刀杖矛,竖眉瞪目,髯须飘逸。无论何时,二神紧盯来人,好生尽职尽责,来人只好净心虔诚。堂屋正面神龛上,“天地君亲师”牌位耸立,香炉烛台铜罄,一字排开。牌位右首,挂一轴崭新的观世音坐莲台画像。此时,烛火熊熊,香烟袅袅,一派庄重肃穆。自然,这是继宗每日例祀,接着便是他捧书朗读良辰。族长转身走到隔壁那间继宗书房兼睡屋。门大开着,却无人影。倒是门楣一副新联醒目:仁义自修君子安乐;诗礼之教家人利贞。横批:之乎也者。
继宗去哪里了?他转过身来,只觉一软,稳定身子,站于石阶,望着院坝,良久。
清晨丘湾,岚雾袅袅,晨风轻轻,几丝凉意,格外清爽。后山柏树清香,新墙木板鲜气,混杂一起,扑面而来,沁人肺腑。高耸入云的黄楝树上,传来喜鹊“喳喳”欢叫,院前竹林中麻雀画眉,不甘寂寞,纷纷加入合唱。
眼前,十八人住三合院十五间睡屋,够啦。即便孙子长大,还是够住。何况那时,他已去阴间与公婆挤在一起,懒管重孙玄孙睡哪个凼(地方)了。
此景此情,族长好生爽快。
朱族长有一女四子,女儿嫁到涪州县城,荣升外公十几年矣。四个儿子依次名为永忠永孝永仁永义,忠孝仁义乃家风之本也。想当年,婆娘初生头胎,一个妹崽,虽然白胖,爱哭爱闹。朱族长很是丧气,对人苦笑:“都说穷生儿子富生女。我朱石匠未必成富人了?怕是‘送子娘娘’说我发了财!算俅了,不给她供猪脑壳了。”说归说,气归气,烧纸敬香供猪脑壳,反倒更勤。果不其然,“送子娘娘”受够贿赂,一连送来四个儿子,他高兴得不知所措,天天跑到菩萨前磕头作揖,倍烧纸钱。如今,四个儿子跟他一样不高:“矮打杵”,可都墩实,个个能干。后来,又给他送来十个孙子孙女。朱家香火兴旺世代鼎盛也!
说来,朱家昌盛目标多矣。新宅大院修竣,固然第一,田土多,林山宽,粮仓满,银钱足,乃其次。人丁兴旺,香火鼎盛,子孙成龙,代代相传,才是朱家兴旺之长远目标。
只是,还有一项短期目标大有差距:读书为官。说来,朱氏家族虽穷,却从没忘祭孔读孔,至圣先师之牌挂在神龛高位;祖辈虽是庄稼汉,却有自知之明,“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识字不满箩筐,却也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己任。然而,孔圣并未青睐,老祖并未保佑,到朱族长这代,秀才仅俩,中举者无,连给芝麻官磨墨展纸者,也没见着。
如今朱家,火烧眉毛,不能不奋起直追了。幸好,老不正经之大儿媳生了长孙,一向不喜夸人的罗秀才,也多次对他说:“朱大爷,你几个孙子,数长孙最精灵,读得出来,不成龙也要成才。”
此刻,族长想着,脸上略过一丝笑意,他转脸朝灶房,绷着脸大声问:“他四个呢?”
头包丝帕的老太闻声走出,围腰上揩揩双手,答:“四弟兄天一亮就帮老二搬家了。”
朱族长看着婆娘,没说话。老太忙补充:“等着,我给你端醪糟蛋来。”
“站住!继宗呢?”族长吼一声。
“跟他爸爸去了。”
族长皱紧浓眉:“他去帮啥子?不是喊他早晨背书么?鬼猴儿!”
“他才五岁,哪里懂事?听到火炮响,脚板跑翻天。”
族长瞪婆娘一眼:“五岁小了?老子十二岁当家了。小时不管,长大懒卵!他妈呢?”
“去帮老二煮饭了,哪有空闲管细娃儿。”
族长依然板着脸:“快去喊孙子回来,背书!写字!快点!该管不管,总要耍懒。”
老太看看他,说:“我把醪糟蛋端给你,再去嘛。”
“不吃!”族长吼道。老太以为嫌她做的醪糟不好吃,急忙解释:“是大媳妇做的。”
漂亮大儿媳煮的醪糟蛋酒味不大,蛋刚过心,不老不嫩,比老太婆煮的好吃多了。过年时,她把糯米泡上两天,带点酒味,再磨成水粉,晒干放着,想吃就做成小汤圆,掺在醪糟蛋里,别有味道。自她掌管灶房大权,经常施展醪糟汤圆蛋手艺,颇受朱家老少喜欢。族长节俭,明知好吃,有时不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