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刘伯温直言上谏书 元顺帝盛怒削其职-第2/4页



    “贼寇也当有几分血性,想不到方国珍竟一身媚骨!”刘基:“此贼我定除之,不然就会贻害无穷。”

    白景亮:“方国珍已经归降,刘大人还如何除之?”

    刘基奋然而起,:“我当上书朝廷!”

    “刘大人,你……”白景亮担忧地,“你……你是要朝廷收回成命?”

    “我要直陈利害,方国珍可诛而不可赦!”刘基。

    “有旨不遵已是死罪,”白景亮,“你……你竟要圣上收回圣旨……刘大人,你有几条性命?”

    刘基:“圣上受奸人蒙蔽,臣子不能明之,留命何用?”

    白景亮:“刘大人,听我一劝……”

    “泰大人、樊大人皆不惜命,刘基我又何惜之?”刘基转身离去。

    “刘大人……”

    白景亮追了两步,刘基头也不回。

    “唉!”白景亮摇了摇头,长叹一声。

    杭州,左丞府书房。

    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坐在书案后,手执刘基上的《平寇谏议疏》正细细览读,幕僚静静地站于身后。帖里帖木耳看后击案称赞。

    “妙绝,妙绝!”帖里帖木耳,“刘伯温大人之谏疏切中浙东匪患之要害,所谏之言皆为治安之良策。”

    幕僚:“刘大人本浙东之士,对匪患有切肤之痛,对平寇又有独特之术,实为朝廷难得之才。”

    帖里帖木耳:“刘大人运筹数月,终有机会剿除浙东匪患,可朝廷又忽然降旨,允许方国珍归降,不知朝廷这是在作何文章。”

    “对方寇之患该用何策,是诛杀是招降,朝廷内历来颇有争议。”幕僚,“此番又是主招降一方占了上风。”

    “朝廷如此摇摆不定,地方该何去何从?”帖里帖木耳,“当下乃铲除方寇之绝佳时机,不可错过!”

    “可朝廷圣旨已下,覆水难以收回……”幕僚。

    “已顾不得这许多。”帖里帖木耳递过《平寇谏议疏》,“先生速去安排驿丞,将刘大人之谏疏火速呈与朝廷。”

    “是,大人。”幕僚接过《平寇谏议疏》,转身离开。

    “慢!”

    幕僚刚要离开书,帖里帖木耳又把他喊住。

    幕僚转回身问:“大人还有何吩咐?”

    帖里帖木耳:“刘大人官微言轻,恐朝廷不纳其言,本官当与其联名上书!”

    幕僚递过《平寇谏议疏》,帖里帖木耳接过《平寇谏议疏》,打开,在落款处署上“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

    青田,武阳村。祠堂内的神龛前摆着香炉、香炉内插着三支香,香烟袅袅升起。刘基母亲、夫人富氏、陈氏跪在神龛前祈祷。檀香已慢慢燃尽,香炉中落满厚厚的香灰。刘基富大夫人氏、二夫人陈氏扶刘基母亲慢慢起身,走出祠堂。

    刘基母亲问:“近日怎么没听到我儿伯温的消息呀?”

    “伯温好得很呢,”刘基大夫人富氏,“他闲居台州,多日无事,我与妹妹也就没拿他的消息来烦您。”

    “好得很呢?”刘基母亲:“还想蒙我,看看你二饶脸色,为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富氏与陈氏对视了一眼,:“娘,你都知道了?”

    “为娘年纪大了,”刘基母亲,“耳虽不聪了,可眼还明着呢,什么看不出来?”

    陈氏:“不是我与姐姐故意瞒着娘,是怕娘为伯温担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