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怎么办-第2/4页
徽商是儒商,是读书人出身,平日里很讲究,最在乎名声。
说老实话,在太平年间,修桥补路的事情没少干。
在灾年,开仓放粮赈灾的事情也是常有的。
总之一句话,他们慈善干得相当不错。
并且,崇祯皇帝知道,他们还是复社的金主之一,那些平日里得到赞助的复社士子,没少为他们宣传善行。
所以,他们在江南的名声向来不错。
还有,从另一方面讲,他们也算爱国人士。
历史上,大明凉凉之后,建奴大军南下,南明朝廷开始抵抗。
这其中,醒悟过来的部分复社士子和大明官员,开始招兵买马拉起队伍和建奴开干。
而这里面的粮饷,就是这些江南盐商或者海商赞助的。
这其中的做法,和民国时期的一些商人大地主捐助老蒋抵抗倭寇颇为类似。
世道颠倒了!
崇祯皇帝感到很无奈,终于体会到前几任皇帝的心情。
一个士绅不纳税,就已经让国家受不了?
可这还不算完,还有土地不纳税,经商不纳税,什么都不纳税。
只有农业要纳税,只有地里刨食的百姓要纳税。
其他的都是大爷!
历史上,在位四十七年的万历皇帝也动不了这些,他把手伸到了矿山,可结果还是收不上来税。
为了增加收入,派出了矿监收税,结果呢?
矿监被打死了不少,矿税也被迫废除了。
占着国家的矿开矿赚钱,不准国家收税,还打死了收税的太监,这种事情千百年来只有大明才有!
好吧,万历皇帝拿他们没办法,只能憋屈着。
问题是这些人很嚣张,开始扣帽子,什么太监横征暴敛,什么太监弄得民不聊生,什么皇帝与民争利。
这是哪跟哪啊,简直颠倒黑白。
大太监收钱,他们能看得上老百姓手里面的钱?
榨干了也没有多少钱不是!
这就好像跑一百个地方,向一万个家庭收费,也不如往马爸爸公司一座,打点秋风来得多啊!
这个道理谁都懂。
所以,万历和太监收税,弄得还是这些大户。
问题是,大明的大户是谁?
能得罪吗?
于是,万历挨骂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想起这些,崇祯皇帝再也不能淡定,连坐都坐不下,负手起身踱着方步,脑海里不停转动着,怎么办?
“温爱卿有何方法,赶紧说来?”
走动着,崇祯皇帝发现不对劲啊,温奸相这老货低着头,紧缩双眉,一副欲言又止难以抉择的模样,立马开口说道。
“皇上,臣以为,或许需要进行盐法改革,取消开中法,取缔徽商手里的根窝,才是长久之计。
可臣又担心,不知时机是否合适?又有谁可以取代徽商手里的雄厚资金?”
温体仁依旧思索着,缓缓说出心中的忧虑。
说起来,大明的盐法改革并非第一次,长久以后都在与时俱进。
明初,对百姓不错的老朱为避免权势仗势独占盐利,严禁食禄之家行商卖盐。
洪武二十七年,老朱下令,禁止公候伯及文武四品以上官员的家人、奴仆行商中盐,侵夺民利。
景泰五年,规定官员每人支给盐三千余斤,吏每人支盐五百余斤,以防官吏干预盐政。
此法制定后,盐务井然有序,国家获利较大。
后来,随着战事的进行,推出开中法。
开中法是指开边报中,即由官府公布条例,召商输粮食等物与边境地区,以盐作为报偿。
实行开中法的目的,最初主要是为了增强边境的军事储备,充实军饷,之后扩展到为救济水旱饥馑,囤积粮草。
每当边境军饷发生不足,或发生水旱灾害时,由户部出榜,召商输纳。
或令商运粮于指定地点,户部编制勘合和底簿,一式二份,一份交给发粮机关,一份发给各转运提举司。
商人纳粮后,由收粮机关将所纳粮数及应支盐数填给仓钞,商人持此仓钞赴各转运提举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