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结果出炉(求收藏追读)-第2/3页



        他接着又道:“至于束脩方面,秀才减半,童生全免,你们有没有意见?”

        “没意见。”

        五人异口同声,十分整齐。

        这样的教学条件,简直等于做善事了,怎能有意见?

        由此看来,杜元亭开设草堂,根本不是以此为营生,而是想要教导出合心意的门生。

        “那今日就这样吧,你们可以回家去了。”

        “是的,先生。”

        五人出去,到了外面,相互间开始寒暄,进行自我介绍。

        有了这一层关系后,那就是同窗了。

        其中名头最大的当然是陈渭斌,大家都认识,他的态度也超然,不冷不热地说了句,很快就坐着马车离开。

        不过临走之前,对陈铮说了句:“你这首诗,写得还可以。”

        也不知是赞誉呢,还是揶揄。

        随行的管事九叔的脸色则要复杂得多,其万没想到,陈铮竟能过关,正式成为杜元亭的学生。

        这么一个出身贫寒的旁系子弟,居然具备诗才文采,写出好诗来。

        不过话说回来,进草堂读书,并不表示陈铮就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还远着呢。

        其身份能否有一个质的改变,得看读书读得怎么样,最后能不能考到功名。

        否则的话,一切白搭。

        只是九叔觉得自己被打脸了,心里头颇有些不快。

        陈渭斌走后,剩下四人。

        年纪最大的一个叫“苏元武”,已经快三十岁了,他是两年前考的秀才,看衣着打扮,家境应该一般的;

        其余两个童生,却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一个“王祯”;一个“李嵩”;

        大家初识,谈不上一见如故,说了些客套话,就各回各家。

        当回到泥守巷,见陈曾等在那儿:“陈铮,恭喜你了。”

        其昨天虽然退出考核,但心里依然惦记着这事,今天上午,便从一位朋友那里获悉,杜元亭最后只收了五名学生,陈铮赫然在列。

        听到这个消息,陈曾百感交集,颇不是滋味。他就想,如果自己坚持留下,是否有入选的机会?

        但世上没后悔药,哪里有那么多“如果”?

        收拾心情,觉得应该来跟陈铮道喜,毕竟算是一份人情。

        陈铮道:“还得多谢你的介绍,走,我请你喝酒。”

        两人来到附近的一间小酒馆,点了一壶酒,还有三个菜,慢慢酌饮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