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妖僧祸国-第5/10页



    06

    朱熹的先见之明被无情地丢弃一边,天谴却不会因此而放过宋室子孙。

    南宋王朝自始至终都坚守“五音姓利”法则,及至为宋宁宗修永茂陵时,上皇山自孟太后陵以降,一路向西,已无可用的山陵土地。当时在位的宋理宗只好让人将陵区内唯一用于给皇家祈福的古刹泰宁寺拆毁,将僧人赶走,为宋宁宗修陵。

    而正是这个“阴差阳错”的决定,竟使宋陵遭遇了灭顶之灾。

    宋理宗在位期间,北方金朝也日渐衰落,宋朝有了“联蒙抗金”一雪前耻的机会。但自金朝灭亡后,偏安的宋室又回到不思进取的境地,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直至来自北方草原的蒙古军队横扫宇内。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伴随着崖山海战的失败,南宋王朝彻底失去了复国的希望。

    宋理宗画像。图源:网络

    在大一统的元王朝内,曾经的京畿绍兴成了江南行省的一部分。为了根绝宋朝遗民的抵抗情绪,时任江南释教总摄的番僧杨琏真迦,在元朝权臣桑哥的支持下,借“厌胜”之名,指使原泰宁寺僧人强行闯入宋陵禁区,一场由官方默许的盗陵浩劫就此展开。

    据南宋遗老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杨琏真迦等人蜂拥进入宋陵后,守陵使罗铣曾竭力相抗,但被泰宁寺僧人持刀逼退。当着守陵官的面,这伙歹徒有恃无恐,先盗挖了宁宗、理宗以及宁宗杨皇后等陵,之后又相继盗毁徽宗、高宗、孝宗、光宗诸帝陵,并将宋理宗的头颅割下,制成酒器,供元朝权贵赏玩。

    此事发生后,江南地区的百姓义愤填膺。绍兴义士唐珏等人散尽家财,组织人员扮作乞丐、农夫、采药人等在山坑草莽间苦苦搜寻帝后遗骨,将其归葬于绍兴城外的兰亭山,并引南宋宫廷的冬青树栽至山间,以为标记。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派工部主事谷秉彝到北平(即元大都)索取理宗头骨,并结合浙江进献的《攒宫图》以及绍兴城外兰亭山上的冬青树标记,将诸帝遗骸归葬原穴,诸陵封土树碑,修茸享殿围墙,种上松树,使之尽量恢复原貌。

    同时,为免南宋皇陵再遭破坏,明太祖直接将宝山一带划作禁区,严禁百姓上山砍伐。

    尽管明太祖为恢复和保护“宋六陵”作出过一番较大的努力,但自明朝中叶起,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朝廷逐渐疏于对宋陵的看护、修葺与管理。随着时间流逝,宋陵终为一片茶园所湮没。

    如今,巍巍皇陵,只余丛丛稀疏的古松。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但它们的矗立,仍顽强地象征着南宋的风风雨雨。绍兴元年(1131)春,宋高宗刚刚逃至绍兴,大后方就传出了孟太后病重的消息。

    孟太后是宋哲宗废黜的皇后,也是汴京城破时极少数幸存的皇室长辈之一,后随宋高宗南渡,在乱世中凭一己之力稳定了大宋正统。但在重病中煎熬了三个月后,绍兴元年四月,一生“三立两废”的孟太后离开了人世,享年59岁。

    宋高宗不得不面临孟太后的后事问题。

    在宋高宗以前,除了被俘的徽、钦二宗外,包括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内,北宋的皇帝均葬于巩义皇陵区。所以,孟太后临终前明确表示,等宋高宗收复中原后,将她葬入巩义皇陵。

    然而,宋高宗并没有收复中原的信心与决心。考虑到宋室的尊严,曾巩的侄子、修奉官曾纡援引先秦时代古人暂厝之例,建议朝廷为孟太后立“攒宫”。

    所谓“攒宫”,就是暂时存放遗体的建筑物。古有天子七月而葬,两宋也遵循这一法则,在葬仪举行前将逝者遗体暂时停灵,待山陵建好后,再奉安于陵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