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宣威中兴:屈原错过的时代-第4/6页



给屈原一个假设,如果他能如张仪般善于变通,如果他不是把自己的一生才华都押在了楚国,而是接受齐国、赵国或者秦国的邀请,他今后的为官之路,肯定不会那么艰难曲折,他肯定不会在怀才不遇中郁郁而终。

这样的假设,同样适用于张仪。如果张仪能有屈原般的“异志”,能够从一而终地忠于自己的魏国,或者在楚国能得到重用,那么魏国或者楚国,或许在历史发展走向上会有着某些细节的不同吧。

张仪这样的人,注定永远不会成为屈原的朋友,更别说成为偶像。

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怀沙》)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楚威王加快扩张的步伐,向着楚国的称霸梦靠近,人算不如天算,上天却只给了他十年时间。

看看楚威王的任职时间,有人说是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329年;再看看屈原的出生时间,有人说是公元前339年。志比天高的屈原,与雄心万丈的楚威王,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王福利著

 《《楚辞》是一本故事书》,牢记网址:touwz.net间。不难想象,再给他十年用来治理国家、开疆拓土,楚国的范围,可就不单单是长江中下游了。

当然,屈原感叹着“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时,他所错过的,不只是楚威王,或者他心里还想起了楚悼王,还想起了楚悼王聘用的“外来人才”吴起。

屈原想的是,既然上天安排了楚悼王熊疑与卫人吴起的强国组合,为什么不让他早生几十年?那样的话,他也能赶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之前,为楚国的大改革贡献光和热。只是,他刻意不去想改革先锋吴起的结局:有楚悼王作为坚强后盾,吴起的改革很顺利,楚国的发展很顺利;无奈明君依旧短命,楚悼王也是死得那么早,失去支持的吴起马上被守旧派们射死,倒在了尸骨未寒的楚悼王身上。

吴起虽然身死,但他所带来的楚国制度变革,影响力不是那么容易就消失的。至少,这个南方大国的强势崛起,有了他的一份助力。

屈原一边高唱着“我怕来不及,我要快长大”,一边深深迷恋着自己祖国的一段段辉煌历史,一边对着悠悠流逝的江水感到焦急万分——无情的命运啊,不要像对待熊商和熊疑那样无情,留给他们的激情岁月那么短暂,就再多给我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让我把更多的生命,献给像他们那样的明君,献给蒸蒸日上的楚国!

楚国内变,把机会让给了对手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经过又一轮洗牌,楚、秦、齐,这三个大国都在为了“当老大”而赛跑,赵、魏、韩、燕实力稍弱,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威胁力。

在几个国家的分分合合中,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令屈原眼花缭乱,他感叹着时光飞快流转的同时,深深为楚国的未来担忧。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王福利著

 《《楚辞》是一本故事书》,牢记网址:touwz.net经常挨打”变成了“经常打人”。

楚国新君继位的第四年,所有的诸侯都已称王。也就是说,人人都拿到了竞选天子的资格;或者说,真正你死我活的拼命式、不要脸打法,正式开始。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不会练剑的读书人,不是好模特。

先别说穿的衣服有多另类,单看腰上悬着的“加长版”宝剑,还有头上戴的“超高版”礼帽,就知道怀着宏大抱负的屈原,从小显示出的气质有多么特别。没办法,生在那个年代,就必须文武双修,做好两手准备。

拿楚国的“二把手”昭阳来说,就是“上马打仗,下马议政”的身边例子。屈、景、昭,是楚国贵族三大姓,从楚威王时期就立下赫赫战功的昭阳,应该在屈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表彰昭阳对楚国的贡献,楚王把王宫的三代“传家宝”和氏璧,都赐给了昭令尹,可见其在王室的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