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捅破一层窗户纸



        时间还早,骆一航在街上闲逛了两个多小时,等到隋娃下班去赴约。

        约定的地方是隋娃家附近的一个小饭馆,骆一航先到了一会儿,点上菜。

        刚点完,隋娃也到了,还有还有他在药材厂的同学,名叫刘洋的。

        刘洋一米七多点,微微有些胖,又没有强娃那么胖。

        圆圆的脸盘子,是看着就很和气的那种面相。

        三个人点了四个菜,开了几瓶啤酒,喝着聊着,跟刘洋接触下来,他真的是面由心生,确实脾气很好。

        而且不喜欢讲奇怪的鬼故事。

        这人能交。

        简简单单吃个饭,填饱肚子之后。

        刘洋看了骆一航拿出来的猪苓,给了句准话。

        “骆哥您这是道地林间猪苓,我们药材厂鲜货收购均价是100一公斤,您这個具体什么价,等我拿回去给老师傅看看,定个级。等级高的话还能往上走。”

        经过刘洋讲解,骆一航明白了道地,就是原产地,是中药材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天汉本来就是猪苓的原产地,本地所有的猪苓都是道地的。

        而林间猪苓,就是模拟猪苓原生环境种植,也就是海拔1000到2000米,原始林地下腐殖土。

        这样的比大田种植的药材基础分就高出一大截。

        然后再是根据药性、品相、生长环境、保存状态等等标准,分成一二三级和不入级甚至劣质。

        骆一航从网上查的40块一公斤,说的是在大田批量种植的三级品质的平均批发价。

        药材这东西,年份,环境,品质差别很大,就拿最著名的人参来说,低的能低到10块20块,高的能高到没数。

        买条带鱼还因为长短宽窄哪里产的价格不一样呢,更别说药材了。

        所以骆一航这些猪苓具体能卖多少钱,刘洋现在也不知道,得拿回厂里监测之后评了级才知道个大概范围。

        至于说是范围,是因为评级之后,还有量大量少,讨价还价的过程。

        反正这其中的道道多了,不是内行人带着,还真没地方查去。

        不过一百一公斤,骆一航已经很满意了。

        比他预想的40一公斤高了一倍多呢。

        林子里估计最少有500公斤,那就是五万块啊。

        不少了,真不少了。

        500……公斤……

        “对了兄弟,我山上差不多得有千把斤嘞,你们厂子吃不吃得下啊?”

        骆一航这句话问出口,就迎上了刘洋一张笑眯眯的胖脸,还有鄙视的目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