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主题曲-第2/3页





    “李中盛,怎么样?够格了吧。他正在燕京寻觅地方把在沪市的吉他工坊迁到这边,前几天我还见过。”

    “他不是音乐人吗,怎么还搞起了小作坊?”陈渤纳闷道。

    “纯手工吉他,匠心制作,你可别小看这一把吉他,市面上可要6000-8000一把。”高小松有些羡慕道,“而且还是美金!”

    我去,没想到老李还有这爱好呢,不过这吉他也够贵的,这当然是陈渤的一时想法。

    国内都是工厂流水生产出来的,国外制琴大师一把民谣吉他都要20万起价,还要提前一到两年才能制作出来,全手工制作。

    不过作为知名音乐人,李中盛做的音乐当然是没话说,捧红的歌手更是不在少数,绝对是娱乐圈里的大腕。

    “那你帮我约一下吧,星河音乐现在歌手太少,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发掘的人才,或者值得收购的公司。这次是钱粮管够,足够你折腾的。”

    陈渤现在有的是钱,可以使劲往里造。许微和郑钧虽然已经续签了合同,经纪约也转到了星河拾捌公司,但这俩人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的清高。

    保留他俩是为了护住红星音乐生产社这块代表华夏摇滚乐的厂牌,杨昆的唱片约还在新竹文化,两年到期之后才能转过来。

    星河音乐现在是初步发展阶段,想要提升软实力就主要得依靠买买买的收购手段了。

    麦田音乐他倒是眼馋,周讯的唱片约都在他们手里,但是很明显他们现在是背靠华纳唱片这棵大树,强行挖角和国际音乐巨头掰手腕着实有些难度。

    其他的小公司他就不熟了,还是让高小松先盯着这块市场再看看吧。

    毕竟版权还有大半年就要到期,虽然现在上面的红头文件还没下来,但也不远了。李树森也帮忙联系了鹏城的人大代表和政协会员准备在明年春天的两会期间发起这个议案。

    盘古集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放在任何一个实体行业之中都是不可能如此之快的实现。

    扶持一家典型的模范企业也是李树森的本职工作,这一点还真是没话说。

    “你这地方还真不错,环境也好。”陈渤和李中盛约在了星河音乐的公司内,这里布置的更加艺术,而且人也少。统共就那么几个歌手,外加代理发行一些独立音乐专辑,根本用不了多少员工。

    “谬赞了,我听说李老师正准备把吉他工坊迁到燕京来?”

    陈渤和他有过几面之缘,但交情却并不深厚,只能说不陌生。

    “是有这个计划,不过别叫李老师,太客气了,叫声大哥算是给我面子了。”李中盛客气地笑道。

    对这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总裁,他也不是消息闭塞的人,从去年的音乐版权之争到今年的音乐风云榜内发生的事情,还有过亿美金出售天空网这些沸沸扬扬的新闻与传闻。

    所以他对陈渤还是比较欣赏的,但没想到对方还涉足了娱乐行业,要不是高小松找到他,他还真未必知道。

    星河音乐只是一家内地的小公司,而且也没什么大动作,红星音乐生产社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在摇滚圈内,就算换了东家也没有大张旗鼓的进行宣扬。

    “那我就叫一声李大哥,何不将你的吉他工坊迁到这里呢?这边主要是我的互联网公司和影视、音乐工作室。除此之外还有一家艺术品交易网站,人文气息比较浓厚。我们联手将这片废旧的工业地段,发挥他的特点做成内地的一块艺术区岂不是很好?”

    陈渤这是临时起意,靠着李中盛这块招牌,完全可以吸引到不少的音乐人在这里开设工作室。名人效应的产生就会让其他的艺术家们扎堆进来,不妨提前规划好,免得以后脏乱差。

    钱,根本不是问题,或者是租或者买,趁现在五环外的地价便宜的很,自有物业统一管理更方便。

    赚钱肯定赚不了太多,重要的是以后的影响力,如果能拿下美影厂,迁到这边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地段的确是不错,不过这么大的地方,我可没那么多钱啊。”李中盛透过落地玻璃窗瞧着外面的建筑群,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