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1 章 光荣榜-第5/7页
林姝憋着笑,“行呀,你叫他来家里吃饭,我做香辣兔、水煮鱼、剁椒鱼头给你们吃。”
陆合欢馋得流口水,跑回家跟许诗华说,给许诗华气得恨不得去跳河。
大家无视许诗华这个当事人的抗拒,都觉得他那就是害臊,怕人家笑话,于是大队干部和陆老爹各种维护他,让人不许取笑结扎的男人,更不许背后说闲话、坏话、造谣。
“抓到一个处分一个!”支书如是说。
妇女们也觉得许诗华有担当,是爷们儿,也都维护他,若是自家男人说他坏话立刻就呛回去,让他们也去结扎,不敢去就闭嘴认怂,别说酸话。
林姝又给大队写了一封倡议书,希望能够向上级卫生部门申请,但凡主动去做上环、结扎的男女社员,政府应该予以减免费用,最好免费,如果能耐适当给与一定营养补助就更好啦。
林姝这封倡议书写得一点都不死板空洞,更不是单纯喊口号,而是从乡下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优生优育是一项很符合当前国情的政策。
这项政策不强制,而是号召自愿,且都是鼓励三孩儿以及更多孩子的夫妻一方去上环结扎,而不干涉三孩儿以内的家庭。
这封倡议书很快就被发表在市报上,之后又送交省革委会卫生部门,然后发表在省报以及机关报纸上。
由上而下地展开一通讨论,最后省革委会下达指令:省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各市、县医院大夫组成优生优育医疗组,给与积极主动上环、结扎的广大市民和社员们方便,免除一切手术医疗费用,由政府出一半,各单位以及大队负担一半。
此政策一出,城里不少已经有三个孩子的双职工且没有老人看孩子的夫妻就选择一方去上环或者结扎,甚至有一些只有两孩儿、一孩儿的家庭也选择了上环避孕的方式,尤其那些事业心比较重的夫妻。
乡下进度慢一些,毕竟城乡的差距不只是经济差距,还有更大的观念差距。
乡下人现在大部分还觉得生孩子不能去医院,去医院是催命的呢。
结扎更是断子绝孙的勾当。
当然有一些比较开明且认定孩子有两三个足够,多了会拖累生活的家庭也选择上环或者结扎,反正现在不要钱么,要是以后必须上环或者结扎,还不免费呢?
陆家庄这里就容易多了。
在许诗华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家庭困难、身体不好,且已经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夫妻选择……让丈夫去结扎。
人家陆绍棠都能结扎。
侯工都能结扎。
陆经理都愿意结扎。
许老师都结扎了!
你们是啥了不起的人物呀?不能结扎?
说什么结扎会让人身体变差没力气?
你瞅瞅人家陆绍棠(),哪里没力气了?
于是村里有男人试探性地结伴去了公社卫生院?[((),如今每个公社都有固定医疗组,一个上面下来的大夫,医术过硬,绝对不会出现问题。
邱婆子家俩儿子为了更好的上工、去制香厂干活儿,选择了结扎。
兄弟俩做完结扎手术以后在公社卫生院休息半天,没有意外情况以后便回家休息。
大队额外给了两天带工分的休假,第四天上工大队也不给安排重体力活儿,顶多去棉花地打打杈子、花心什么的,邱进财则在制香厂做晾晒卫生香的轻快活儿。
再养三四天,他们就彻底恢复,没有任何异样了。
即便干体力活儿,也完全不受影响。
不过要同房得再等些天。
他们以身宣传,告诉大家伙儿男人结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影响干活儿和生活。
支书就把他们的名字也添到光荣榜上去。
他们这么一宣传,大家瞧着没什么毛病,李婶儿大儿子、许二柱等人也轮流去公社卫生院做了结扎手术,一个学一个都没好意思让媳妇儿去上环或者结扎。
毕竟陆大夫说了女性结扎要在肚子里开刀,这算大手术肯定伤身体,但是男人结扎就比较简单,不伤身体,恢复快。
见更多人响应政策号召,大队支书和陆老爹几l人特别高兴。
陆老爹听林姝私下里说了,她说马老师的意思计划生育势在必行,首都和沪市都计划生育,其他省会城市肯定得跟随。
中小城市能躲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