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自行车-第2/3页
甚至大型一点儿的食杂商店都有售卖。
距离四合院院门百来米左右的老道口供销社只是一个小型供销社,所以王明峰他们选择去距离最近的自行车店。
“好,目的地自行车店,出发!”
“走吧。”
三女没有异议,纷纷应道。
其实在种花家刚成立的那几年里,自行车在四九城并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商店甚至需要店员去做推销才能把自行车卖出去。
因为销售困难,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四九城曾采用过赊销的方式来销售自行车。
一些大单位会出面替职工向国营商业部门办理“赊购”。
至于农村,自行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销路。
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特别是一九五六年四九城进行工资改革后,市民对自行车的需求量猛增。
不过,自行车供应数量没能跟上人们购买力的提高。
因为生产原料不足,四九城出现了自行车脱销的情况。
到了一九五七年十月,四九城里甚至出现了市民深夜排队购买自行车的景象。
为缓解供应紧张的局面。
各零售单位卖车的时候,一般是挂牌写明当天卖多少辆车,如果排队人数已满额,后到的人就不用排队等了。
同年十月,四九城为此推出凭票证登记供应的办法,此外与自行车同期一起实施凭票供应的还有缝纫机。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因技术的突破,手表、自行车取消凭票供应,按市场价敞开供应过一段时间。
但因市场供应紧张,且价格较高,凭票供应时的一百八十元单价一路飙升至六七百块。
要想买到一辆自行车,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九七三年,购买自行车又恢复了凭票供应,自行车票仍是“一票难求”。
…………
王明峰现在手里推着的自行车是何雨柱买给何雨水的。
嗯,三年前从王明峰手里买过去的。
作为一个穿越而来,来到一九五五年的人。
王明峰明知道往后的日子里物资会越来越紧张,凭票供应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他怎么可能不提前准备。
小件货物无所谓,大件儿必须得整上。
五七年当兵前,基本上已经把家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大件用品准备齐全了。
他也不是存了钱一下子买的,那太显眼。
而是陆陆续续的,有钱就买,明面上的收入坚决不留。
比如三十六条腿中的三十二条腿——写字台、大衣柜、四方桌、四张椅子、饭橱。
因为屋里建有火炕,另外四条腿的大床就没要。
再比如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此外还有其他比如茶几、沙发、梳妆台什么的。
目的自然是趁着当时不用票先买了再说,避免日后出现有钱却没票买不着的情况。
而且就算东挪西借能凑齐票儿,那也得添人情债与麻烦不是。
况且这些东西早买早享受,对他来说也不算太贵,拢共不到一千百块钱就全部置办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