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中堂聽政-第2/3页
“多謝座師大人的抬舉,門生還是隨后入宮吧?”玉柱再次長揖到地。
李光地深深的看了眼玉柱,嗯,打了天大的勝仗,卻知道收斂,絕不敢放肆,當年他沒有看走眼吶!
等李光地的身影,消失在了東華門里,玉柱這才重新邁開四方步,朝著宮門前走去。
“請玉中堂大安!”
“拜見玉相國。”
以前,經常有人稱玉柱為“小中堂”,那不過是討好性質的尊稱罷了。
如今的玉柱,卻已是貨真價實的中堂大人了。
康熙朝的南書房,頂多是個顧問咨詢機構,畢竟不是雍正朝的軍機處,內閣依舊掌握了極大的權勢。
尤其是,玉柱還兼任著戶部尚書,更是實權在握的大學士。
進宮之后,玉柱打破了常規,并沒有去拜見其余的幾位大學士,而是徑直來到了協和門的南側,也就是他的地盤,東閣。
協和門,前明和順治朝前期,稱為左順門。
因三大殿失火,殃及了左順門,也跟著燒了個精光。等重建之時,順治帝索性將左順門,改為協和門。
前明嘉靖朝初年,因為大禮議之爭,鬧出了“血濺左順門”的大事件。
“中堂玉大人到!”
“中堂玉大人到!”
守門的侍衛,隔著老遠看見玉柱來了,隨即大聲通稟了進去。
一時間,閣內辦公的官員們,紛紛跑了出來,畢恭畢敬的迎接頂頭上司的到來。
“請玉中堂大安。”
“拜見中堂玉大人。”
“叩見中堂大人。”
在本朝,雖然親王禮絕百僚,但是,中堂畢竟更有實權。
這年頭,掌握了實權的,才是真正的大爺。
“罷了。”玉柱含笑擺手,叫大家都起來了。
東閣內,玉柱有專用的公事廳,這就比南書房,強得多了。
已經升任內閣侍讀學士的文德納,親自替玉柱沏好了茶,捧到了他的手邊。
“中堂,請用茶。”文德納一直是玉柱的貼身大秘,他的稱呼又和旁人迥然不同了。
文德納嘴里的中堂,故意沒帶姓,于親切之中,帶著濃濃的尊重之意。
玉柱接過茶盞,小飲了一口,信口問文德納:“今日有何日程?”
文德納哈著腰,小聲說:“回中堂,乾清宮里已經傳下話來,命中堂您參與每日的御門聽政。”
“哦,知道了。”玉柱看了看室內的座鐘,嗯,時辰尚早,不急。
明朝的內閣,厲害之處就在于,閣臣們先看奏折,再寫票擬,遞給皇帝處置。
大明的皇帝,除了朱重八的精力格外旺盛之外,大多不堪批閱奏折的重負,所以,讓司禮監代行了批紅的皇權。
清軍入關后,多爾袞沒死之前,他就是大清朝實質上的皇帝兼首相,大權一人獨攬。
順治親政后,一直和議政處,也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做斗爭。
到了本朝,自從南書房設立之后,內閣、南書房,一起分薄了議政處的實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說白了,康熙朝的相權,已經一分為了三。
但是,內閣的大學士依舊掌握著票擬的實權。只不過,恰好和明朝反了過來,皇帝先看各地的奏折,再酌情交給內閣去票擬。
不過,玉柱并不在乎,內閣有無實權。反正吧,他在內閣,其實就是混日子的。
尼瑪,不到三十歲的宰相,若是在內閣里抓權的話,將來還得了?
到了御門聽政之時,玉柱從東閣里走了出來,沿著三大殿的宮墻外頭,穿過景運門,站到了乾清門前。
玉柱擔任領班御前大臣多年,他對宮里的情況,可謂是了如指掌。
只是,等玉柱站到了乾清門里時,卻赫然發覺,參加御門聽政的大學士之中,只有他、嵩祝和蕭永藻在場,居然沒有馬齊、王掞和李光地。
人在廟堂之上,誰露面,誰不露面,都蘊藏著巨大的玄機。
比如說,老皇帝最重視的御門聽政,竟然少了三個大學士。這就說明,有人很可能失了寵,內閣只怕要改組了呀。
玉柱仔細的一想,嗯,歷史上的李光地,在當了二十幾年宰相之后,也快要壽終正寢了吧?
馬齊和老八的關系不清不楚,第一次罷相之后,圣寵就大不如前了
只是,王掞其實是老皇帝晚年最信任的宰相之一,他怎么沒來呢?
今天的御門聽政,管部的阿哥只來了老四和老十四,玉柱的位置正好排在臣工這一側的第三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