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不妙-第2/3页



和京城不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因為條件簡陋的關系,除了放鹽之外,煮全羊不加任何的佐料。

當著玉柱的面,多爾濟色布騰叫來專門的卸羊人,就在大帳門口,宰殺了一只白條綿羊。

卸羊人手拿著鋒利的匕首,麻溜的將羊頭、脖頸、胸椎、四肢、胸脯和帶尾的羊背子等,各做一件卸下來,不加任何調味品,入鍋清水煮至成熟,撈出來置于盤中上桌。

按照蒙古人的傳統習俗,綿羊的四肢中入全羊席的部分是:肩胛一對、橈骨一對、肱骨一對、脛骨一對、胯骨一對、大腿一對,這些部位統稱為十二肢體。

照規矩,除“黑胸椎”這一節不能入首思外,其他均可使用。

另外,羊脖子只能在娶親的酒席上使用,一般不入首思。

值得注意的是,全羊雖然分這么多的件數,但入鍋煮時須按大件整煮,而不能拆分。

全羊煮好后,整只羊,帶骨肉,連同直腸、大腸、心、肝一起用超大的木盤裝了,被端到了玉柱的面前。

這時,玉柱驚訝的發現,卸全羊的那個漢子,先在羊額上頭上切割一個月牙形標志,再從羊頭、胸椎和薦骨部以及四肢上各切下一小塊肉,盛于酒杯中,再潑灑些酒之后拿到帳外,邊說“敬獻德吉”,邊將酒杯里的食物,拋向空中。

事后,玉柱才知道,從煮熟的羊身上,第一批卸下來的物件,就是德吉。德吉,不能吃,要敬獻給天地。

這時,在大帳里的人們,同聲說“愿吉慶與繁榮共存”,以示祝賀。

卸羊人做完全部的餐前禮儀之后,他再從羊胸椎上,切下一塊肉放在羊額頭上,請主客和其他在座的人品嘗,叫大家分享首思。

不知道多爾濟色布騰是怎么想,他居然親自擔任了全羊宴的祝辭人。

只見,多爾濟色布騰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后唱道:“博格多成吉思汗,迎娶花容月貌的孛兒帖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這是成吉思可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至誠心意的象征……”

玉柱還真的是忽略了蒙古人的禮儀,不過,他也不笨。

見多爾濟色布騰一直拿著小刀子割肉吃,玉柱就學著他的樣子,也用刀子割肉吃。

實際上,由于生疏的緣故,玉柱割肉吃的時候,出了不少的錯。

但是,玉柱是青海地區的土皇帝,又帶著大軍壓境。即使他錯了禮儀,多爾濟色布騰也只當沒看見似的。

所謂的待客禮儀,從來都是欺負弱小的規則,而任由上位者隨意更改或踐踏。

禮下于人,必有所求。

果然,酒過八巡之后,多爾濟色布騰忍不住的湊到玉柱的耳旁,小聲說:“將軍大人,小王的旗下,有不少的湖鹽。只是,一直無法運入關內。”

所謂關內,指的就是西寧衛。

玉柱一聽就秒懂了,敢情,多爾濟色布騰是想利用他的權勢,往甘肅里邊販賣私鹽。

怎么說呢,玉柱來西寧的日子,也不算太短了。他自然知道,青海湖的湖鹽,都是粗鹽,并不能食用。

但是,達布遜淖爾,也就是達布遜鹽池,卻是盛產精鹽的好地方。

喀爾喀南右旗,為啥會被叛軍惦記上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達布遜淖爾,就在喀爾喀南右旗牧區內。

鹽,是這個時代的戰略性物資。在中原地區,鹽商們一直是最為富有的一群土豪。

但是,青海的鹽,多的吃不完,卻沒有太大的價值。

因為,大清朝不可能坐視青海的蒙古王爺們,靠著食鹽發家致富,然后買槍買炮的鬧叛變。

玉柱領兵出西寧之后,故意走得很慢,有兩個目的:一是沿途繪制精準的軍用地圖,一是充分了解青海蒙古各旗各部的實情。

“貝勒爺,本帥此次進兵平叛,正好缺人手呢。”玉柱不動聲色的試探了一下多爾濟色布騰。

若是多爾濟色布騰愿意出兵助剿,將來,平了叛軍之后,玉柱并不介意,給他開通一條販賣私鹽的鹽路。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玉柱的隊伍里,雖然帶了不少的向導。

但是,如果多爾濟色布騰愿意做大清的帶路黨,就可以幫助玉柱,更清晰的了解青海蒙古內部的實情了。

可是,多爾濟色布騰卻面露難的說:“不瞞將軍大人,小王的部落人丁稀少,恐怕抽不出太多的人手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