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尘埃落定-第3/5页
当每个军卫的将领都被安排完毕,所有的文臣们就精神一振,现在该轮到安排京城的顾命大臣了。
明朝的顾命大臣与清朝不同,所有的大臣只有辅佐监国的权力,没有直接处政的权力。
但是,这仍然是每一个大臣梦寐以求的荣耀,不仅是荣耀,同时跟未来的帝皇能拉近关系,也是真正的好处。
朱棣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让因为王彦喉咙嘶哑,被换上来的李谦念出了对监国的安排。
“兹命皇太孙瞻基为见过太孙,总督朝廷内外一应大小事务……”
朱瞻基起身转向朱棣跪下,高声道“太孙瞻基接旨。”
随同圣旨一道传到朱瞻基面前的,还有传国玉玺与两个皇上处理军政,民政的大印。
这些只是象征意义,因为随后这些都还会依旧收回御书房和司礼监,只有在用印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朱棣温声说道“朕欲月底就前往刘家港,待时机成熟,就启程南下,途中游历我大明江山。你在京城当用心办事,不可辜负了我的期望。”
“孙儿定当殚精竭虑,为我大明千秋万代努力!”
朱棣这才又说道“上来吧。”
朱瞻基站起身来,正了正自己的衣冠,昂首阔步从侧面的台阶登上了三层高台。
朱棣牵着朱瞻基的手站在了高台前,大声说道“朕登基十八载,第一次出兵,太孙年幼,由太子监国,太孙驻守北平行在。第二次出征,太孙与朕一同上阵杀敌,势不可挡,斩敌四十三人。
永乐十三年,太孙挂帅,剿灭东瀛倭寇与张士诚余孽。永乐十四年平定东瀛,并且将东瀛王室迁移应天府。
永乐十五年,太孙率领十万大军,来回远行十万里。费时三载,为我大明增加一倍国土,开疆拓土乃不世之功。
朕赏无可赏,也不必赏。身为我朱棣之孙,他的身上就背负着整个大明,这个天下,以后就是他的。朕将给他整个天下……,谁赞成?谁反对?”
这个大殿里没有疯子,不要说大多数人是赞同的,就是不赞成又能如何?
这个时候敢站出来说反对,等待他们的就是虎视眈眈的杨章德,他可是很想在朱瞻基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殿中的大臣以蹇义为首,勋贵以张辅为首,立即应声跪下。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孙殿下。”
待大臣们三拜九叩之后,朱棣志满意得地又牵着朱瞻基的手回到了他的龙椅旁。
这是一张红木床一般的龙椅,上面被金黄的坐垫铺着。
就是这张看起来很普通的宝座,几千年来无数人为之疯狂,死亡。
朱瞻基这一次先等朱棣坐下,这才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坐在高台上俯瞰着殿中的大臣。
待大臣们起身,李谦这才又走到了他们的斜前方,大声念了起来。
“兹命文渊阁大学士杨荣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兵事。”
杨荣立即快步走了出来,在殿中间跪下。“臣接旨!”
朱棣看了看他,和声说道“子荣长于兵事,今后当尽心尽责辅佐瞻基,不可懈怠。”
“是!”随之而来的是他兼职顾命大臣的各种奖励,这种奖励是惯例,每个人都会有。
“兹命英国公张辅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军事。”
张辅长身跪立,抱拳道“臣接旨。”
面对张辅,朱棣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君臣两人的视线相对了一刹那,朱棣说道“起身吧。”
给张辅没有任何的奖励,张辅也没有放在心上。过两年张家封藩交趾的话,这个奖励已经大的没边了。
“兹命文渊阁学士金幼孜为监国辅佐大臣。主防事。”
金幼孜也精于兵事,不过他是参谋型人才,排兵布阵,领军打仗就不在行了。
“兹命翰林学士胡俨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学事。”
胡俨本来就是国子监祭酒,今年就有秋闱,明年有春闱。这派出监考,考取学子,都要跟他,还有礼部尚书吕震一起来商议。
而且,到了明春春闱,这考题还要朱瞻基来圈定。
接下来,六部主官分别任命为监国辅佐大臣,并没有漏掉任何一人,而被迁到左都御史的刘观,同样也变成了辅佐大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