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第4/6页





    如今的大明已经在这里修建了行宫,今后准备加强对南洋的控制。朱瞻基相信,大明只要不重蹈覆辙,这座圣碑就会一直流传下去,供后人瞻仰。

    如今已经是二月末,按照阳历,都四月份了,如今的印度已经非常炎热。

    众人在山上并没有耽搁太久,就原途下山,前往柯枝王宫。

    朱瞻基特意召了解缙随行马后,问他:“如果在这柯枝推行汉话,解师以为可行否?”

    解缙虽然是文士,但是骑马也不在话下,他沉吟了一番说道:“若只是以加大贸易份额为由,开设汉话学塾,当地土人怕不是要争先恐后。但是若想全面推行,恐困难重重。”

    朱瞻基明白他的意思。如今大明境内的文人数量不多,而此地地域辽阔,人口繁多,想全面推行汉话肯定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以贸易为借口,在这里设立一所汉语学校,这里的土王们恐怕都会派子弟来学习。

    他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先办一个学塾,让这天竺一地各国,都以会说汉话为荣。解师可在文人间联络众人,能有十几个文人留在此地教授汉话,暂时就够了。孤承诺,凡是愿意留在此地授课的秀才,举人,满三年后,回去大明可按同进士授官。”

    解缙答应了下来,愿意帮助说服一些文人留在此地授课。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想要长期在印度实施影响力的大明来说,却非常重要。

    不管大明如何强盛,印度各小国如何落后,如果相互之间民间的的沟通不够,一切控制都无从谈起。

    抵达柯枝皇宫,这里的皇宫建设的倒也颇有规模,大理石的建筑城堡,还有几分气势,就是稍微小了一点。

    柯枝国主率领家人和文武官员在城堡外迎接了朱瞻基一行,诸多女眷也直接被接进了后宫。

    接下来的十天,朱瞻基一直在各种应酬中度过,每天接见各国使节,安排各种琐事。

    在这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委派了八十余个羽林卫学的士兵,与內监的人员一起,前往印度各国进行贸易摸底。

    大明与各国的贸易,需要了解各国的情况,所以这件事是印度各国都认可的。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每个队伍之中,都有几个羽林卫学里面孤儿出身的士兵,他们任务是绘制印度半岛的详细地图,还有道路。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不仅要开通大明到印度的海上线路,还要勘测一条大明到印度的陆地线路。

    几千年来,从印度前往大明,都是要先绕到阿富汗一带,然后从西域进入中原,这条路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当然不合适。

    最合适的道路应该是从云南到缅甸,经密支那抵达阿萨姆。

    印度东部区域是除了中国以外,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地区,这个地区是一定要控制在大明手里的。

    因为只要控制住了这里,全世界就没有其他地区适合种茶叶了,而茶叶就成为了大明的特产,完全垄断。

    只有完全垄断的商品,才能暴利。

    而密支那地区虽然偏僻,道路险阻,但是那里是世界唯一的翡翠产区。控制住了那里,以后也等于控制住了华人最喜欢的奢侈品之一。

    最大的好处是,大明打通了这条通道,就等于是有了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

    但是最少在朱棣征讨帖木儿国之前,朱瞻基不会暴露这个计划。真要修这条路,需要耗费的精力不会小,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现在的大明承受不起的。

    三月中,就在朱瞻基准备出发的时候,两艘来自南洋的战舰追了过来。

    他们不是来自大明的传令船,而是张辅派过来的人,船上装满了两船草药,还有一个已经满七十四岁的老人中和子。

    得知中和子前来,朱瞻基都吃了大惊,得知他带来了各种防治瘴气的草药,更是大喜,随即亲自到码头迎接了中和子一行。

    一见朱瞻基,他就长揖笑道:“老道惭愧,耗费一整年,才算勉强不负殿下所托。”

    朱瞻基笑道:“得知道长终于研制出治疗瘴气的特效药,孤不胜惊喜,道长这是造福万民之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