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微博的顶刊效应-第4/6页



    就好像杨老说的那样。

    现在跟数学相关的论文有两种,一种是拿起来看一页,就不想继续看了;另一种是拿起来看一行就不想继续看了。

    主打就是一个抽象。

    没有十多年的学习,别说看不懂那些公式,就是研究的对象,一般人都搞不懂。

    至于能看懂的人,则已经飞快的将豆豆发在微博上的那些图片截取了下来,开始发给导师或者朋友。

    开什么玩笑呢?

    在微博上发布新的基本粒子模型?

    而且还是在杨-米尔斯场质量问题被验证的这个当口?

    乔泽到底是对自己发布的内容有误解,还是对微博这个平台有什么误解?

    不过乔泽判断的也没错。

    豆豆将这十二张图片发到微博上三个小时之后,华夏物理学院研究高能粒子跟量子物理的院士们,基本上都已经收到甚至看完了完整的乔泽机制基本粒子模型所描述的内容,以及对应的数学分析过程。

    看完之后,感觉依然是极为复杂。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这小家伙每次出手,都是不吓死人不罢休么?

    直接把引力量子化?

    而且还给出了找到引力子……不对,是直接给出了找到蕴含引力子存在的数学方法。

    熟悉的乔泽风格。

    有人曾调侃,数学家的任务就是列出方程,然后给出一个解的存在性证明,就拍拍手啥都不管了。

    但乔泽明显很接地气,他总是为物理学家们贴心的指出一条路,来让一切都变得简单。

    之前的博士论文证明过程是这样,现在给出的基本粒子模型又是这样。

    按照乔泽提供的公式,带入参数就直接能在电脑上绘制出相应的几何图案,在根据另一个公式还原成波形。

    这样在进行试验的时候直接让电脑就系统输出的数据进行比对就好了。

    虽然试验过程可能因为一系列不可预知的情况,很难有理想状态的波形,但只要乔泽构建的模型是正确的,有经验的物理学家肯定能从相似的波形中找到线索跟证据。

    物理学家之友的称号算是坐实了。

    唯一让大家想不通的是,这么厉害的发现,乔泽为什么会选择发布在微博上?

    ……

    京城,华夏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跟乔泽打过几次交道的张明睿跟周良正坐在小会议室里愁眉苦脸,相顾无言。

    会议室前方的屏幕亮着,上面正是乔泽推算出的蕴含引力子的运动方程。

    那天跟乔泽在西林数学研究所小院里的谈话还记忆犹新,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一般。

    乔泽不是说博士毕业之后,他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去做应用向的事情吗?还搞出了个深海勘探项目。

    那么这个量子蕴含模型又是什么鬼?

    这是已经开始大统一的研究了?搞突然袭击?

    这都还是小事,两位院士想的更深远的则是,这家伙竟然把成果直接公布在微博上,而不是西林数学研究所出版的《数理新发现》。

    这是什么意思?警告吗?

    哪怕是先放在arxiv呢?

    难道上次的事情已经把小家伙气到要跟研究所做利益切割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