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3/4页
停在山半腰的一座铜牛雕塑旁便不再攀登了,大家在这里一边看山景一边闲谈,说到牛雕塑。牟厂长让大家猜:王总为什么对牛独有情钟。问题提出来了,人们自然有兴趣回答,答案不一,有的说王总属牛,有的说是牛年所造,也有的说王总将自己比成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牟厂长说都不是。金正一拍脑门,说由此我倒想起一件事。牟厂长说金老师知识渊博,一定有好典故说。金正说倒不是典故,是现实真事。接着金正便说起几年前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那年他搭一位同乡作者袁诗人的便车回老家,看过亲戚到了袁诗人的老家圆山县,袁诗人的朋友请了一顿中饭,饭后便往回赶。出县城不远,车被工商的人拦住,说要检查走私物资,结果搜出两条外烟(是袁诗人朋友送的),于是不由分说连人带车掳回县城。袁诗人不得已,给他的一个副县长朋友打电话请他通融,事情解决后在县招待所见了面,副县长非常热情,说天已晚了,不如留下来住一夜。就留下了。当晚在招待所宴请,席间一位面容清瞿神情有些神经质的中年男子举杯进来,副县长介绍说是县委王书记。王书记热情洋溢说他听说有大文人光临,特来敬酒。干杯后对副县长说句明天陪客人看看市容吧。一句话市容就非看不可。
第二天早饭后先到了县委前面的广场,见新建的县委县府大楼十分雄伟,很有些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气派。又一转见到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一座巨型铜牛塑雕。铜牛塑得十分逼真,蹬蹄倚角雄视前方。袁诗人询问为何塑牛,副县长看看旁边没多余的人,便说了原委:大楼建起来后王书记请了一位高人来看风水。高人看毕说不祥,主一把手有灾祸,指明灾祸从海上来。即使说得准,却也是马后炮了,刚盖起来的大楼总不能拆掉。询问高人如何才能消灾免祸,高人说在大楼前面塑一头牛像,头冲大海,将灾祸御以县门之外。王书记指示照办。听了这种说法当时也没在意,因为民间此类说法很多,灵验与否无法查证。不料几个月后圆山的事情便不幸而言中,上面查出县里的走私大案,将当事人王书记逮捕入狱。据说在走私船从外埠驶来时,走私的风声已紧,有人劝王书记不予接船,这样便没事,王书记却心疼已付出去的几千万款,思想再三,还是硬着头皮让走私物资上岸,结果被查个正着。不久王书记被判了死缓。也有人讲幸亏早早塑了牛,抵消了部分灾祸,不然王书记性命难保。说到这里金正又看看牛像,说我想也许是王总效法王书记,意欲消灾免祸,防患于未然吧。牟厂长点头说正是。
吴桐问金正:“王书记个人有没有从走私中捞到好处呢?”
金正说:“没有。走私得来的钱全用于市政建设,圆山县就在他任上从一个落后小城发展成一座新兴城市。”
吴桐说:“我倒觉得王书记是好干部,他违法了,却不是为个人谋利益。”
毕可超说:“不值。”
王前进说:“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从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出发,不让几千万打水漂是正确的,可从保护自己出发又是不正确的。王选择了前者,既有凛然悲壮之气,又有些不识时务。”
金正说:“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到底应该如何来评价王书记。”
尚朝人插言问:“金老师,有答案了吗?”
金正说:“一段时间里王书记的形象在我眼前萦绕,挥之不去,特别他那神经质的神情总刺疼我的心,后来我似乎领会到,他的神经质实际上是一种职责精神的外化,是一种崇高精神的闪烁。我觉得王书记是值得尊敬的。”
毕可超说:“金老师是理想主义看问题。但现实社会是极为复杂的。”
金正说:“社会再复杂,是非是笃定的。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不需要高深学问。”
尚朝人说:“我读过金老师写的历史故事,我非常喜欢,可我又想如果金老师面向现实能写出振聋发聩的作品。”
金正说:“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但终是打消。”
尚朝人问:“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