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远走他乡化清凉 2-第2/3页
郝秘书长递给她一杯茶,刘华慌忙站起身来,接过茶杯,连声说:“谢谢秘书长。”这以后,竟一时找不到话说了。她觉得没什么要对秘书长说的,自己来是为了听布置,听安排,回去抓紧落实。
她越是不说话,郝秘书长心里越找不到谱。郝秘书长心中想的是,刘华肯定有意见。也难怪,她也有背景,底气是足的嘛。看来今天不安抚好她,对自己有隐患。于是,他决定好好和刘华聊一聊,打消她心中的怨气。这就是沟通上的悲哀,每人都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量对方、评判对方,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秘书长认为刘华有怨气,而刘华又打根底里认为秘书长是对自己有意见才会叫她来谈话的。
还是秘书长先开口发问:“刘主任,这次你没进后备干部圈,有什么想法吗?”
不提这事还好,一提这事刘华真的感到委屈,眼泪在眼圈中打转。她说:“秘书长,我对这种做法有意见,且不要说我年龄上是不是已经过了50,单说这样做就不合理,为什么不论能力、水平、工作贡献,单唯年龄论,就把一个人打入冷宫。其实,这样的做法很不科学……”
她陈述这件事的不合理,根本就没有提到邱处长对她使的绊子,强调自己的真实年龄就是49岁,她空泛地评述着“唯年龄”的不合理性。这就是她,照常人看是不靠谱。
可就在她的叙述中,秘书长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作为秘书长,他毕竟阅人无数,他感到眼前的刘华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有心计、厉害,不好接触,刘华其实是一位耿直、没有心机的女干部。她一番无心的话,反勾起了郝秘书长的思索,他问:“如果就这样处理,你有意见吗?”
刘华说:“该怎么处理,我相信组织,不管组织怎么安排,我都会把工作做好。”刘华那恳切的语气及她一贯的工作表现,秘书长相信她是发自内心的,绝非客套话。
说着,郝秘书长又问:“刘华,许多人都在关心你,比如说,组织部的陈副部长就几次跟我提到你。你和陈副部长很熟吗?”郝秘书长问这话时,心里在想,自己该怎么来解开她的心结,以免她在陈副部长面前说三道四,影响组织部对自己的考查。他微笑着打量刘华,看刘华怎么说。
谁知刘华说出的话,让郝秘书长大吃一惊。刘华平静地说:“我不认识他。”
“噢,你不认识他?”郝秘书长感到好奇怪。
他心想,不认识?陈副部长怎么会用这么大的力度来帮她,是不是更高层的领导给陈副部长打的招呼呢?
郝秘书长继而追问:“就是咱们省委组织部的陈副部长,你会不认识吗?”
刘华诚实地望着郝秘书长,肯定地说:“是的,我不认识他。”这就是机关里有的女同志,她们从来是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她们不懂耍滑头、卖关子,更不懂处理那些微妙的关系。
这事要搁在官场女郎杨丽英的身上,准能做成一笔大生意。她会这么轻易地暴露自己的火力点吗?那是不可能的。莫说不认识,就是不知道,她都会说出他们是亲戚的话。
郝秘书长一下明白了,谈话也就没必要再深入下去了,他不用担心会有什么是非话传到陈副部长的耳朵里,因为,刘华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杀伤力。但是无意中,他重新认识了刘华,他不仅丝毫不觉得这个女人厉害,反之,他觉得刘华像那种刚步入官场的年轻人,太无知了。这种弱势群体,对自己是构不成任何威胁的。此番对话让郝秘书长对她产生了好感,这种好感中很大成分是怜悯和同情。
随后,他又和刘华聊了一下家常,他知道刘华的家境并不宽裕,丈夫家是农村的,每月还得寄钱给公公、婆婆,儿子刚进大学,就这样拉拉杂杂说了一会儿。临走,刘华全然不知郝秘书长此行叫她来的目的,她根本没有这个悟性。回到办公室,望着自己手上的本子和笔,她才突然想起,怎么一个字也没记,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又说错了,领导不给自己布置工作了。她心里很不安,回到家还在回忆和自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