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远走他乡化清凉 1
武义平时在杨丽英的阴影下生活,长时间忍气吞声,但这不是他的本性,老虎再温柔也是要吃人的,男人性格再好也受不了这份窝囊气。许多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武义的一梭子子弹打出去,搞得杨丽英莫说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机关里推荐后备干部,好些人在请客送礼,托人找关系,忙着拉选票。想想也无聊,机关大楼里人与人之间,因工作不关联,相互不熟悉。加之埋头工作哪有时间去串门拉票,这就便宜了那种闲着没事脸皮又厚的人。刘华办公室里忙着转制,搞得非常之累,她丈夫老程几乎天天晚上都对刘华说,许多事别往心里去,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再争强好胜了,工作上马虎点。
说真的,眼下这世道,在机关里当官的是一批人,干活的又是另一批人。正如老百姓说的,生命在于运动,当官在于活动。如果不花精力去活动,没有耕耘哪来收获?老程之所以不断开导刘华,是因为他看见妻子天天晚上睡到半夜就醒了,翻来覆去睡不着,老是叹气。老婆才49岁便停经3年了,他听人说,女同志这个时候最易得忧郁症或是更年期综合症,所以他很担忧。
老程是老实人,在单位上也是个边缘人物,他也是一肚子的窝囊气,当了15年的正处长,至今50出头了还在原地踏步。不就是不善交际,为人太直,工作太认真造成的吗!在毛主席的时代,老实是优秀的代名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老实等于愚蠢,这就是现实。
要推荐后备干部,年龄是一条很重要的杠杠。刘华在办公厅里,当然有一大批群众支持她,也有领导看重她。怎么排除异己呢,邱处长挖空心思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都觉不妥,不能把刘华排除圈外,无奈中又把刘华的档案拿来看了又看,翻了又翻,他惊喜地发现,刘华在申请下乡当知青时,曾在某份档案上将原有的1960年出生改为了1957年,这下可好了,尽管他看到后来对刘华年龄为1960年出生有诸多证明材料,有派出所证明、医院证明、前任秘书长的签批等,他统统不管这许多,把这些没有装订成册的证明材料一下撕成几块,丢进了碎纸机,然后他把档案又原封不动地放进了柜子里,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省委组织部有个文件,年龄要按档案上最早填的材料为准。于是他给人事处的同志布置,马上要推荐后备干部了,要把档案年龄整理一下,他又向分管人事的秘书长汇报,特意安排人事处的同志为后备干部的推荐提前做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核实年龄,要把符合年龄的同志排出来,秘书长觉得他办事很扎实,特别表扬了他。
第二天他就把符合年龄的人员名单报告了秘书长,秘书长看了一遍后同意在名单范围内推荐。
后备干部推荐表发下来,刘华才发现自己不属于被推荐之列,不属于后备干部就算了,怎么一下人为地长了3岁,已经52岁了。她好生气,找到邱处长直言:“老邱,我是六○年出生的人,怎么一下变成了五七年?”邱处长当着刘华的面,立即叫来档案管理员,非常认真地说:“你赶快给刘主任查查是怎么回事。”并且关切地对刘华说,“平时我们俩很少聊天,你在这里等等,很快结果就会出来的。”一会儿回话:“有份档案填的是五七年,按组织部的文件要求,是以此档案年龄为准。”
刘华觉得不对劲,她说:“这是调查过的,还有附件材料啊,我当初的确是为了争取和姐姐一起下乡当‘知青’而改的年龄。你们再翻一下,肯定有的,我哥哥现在交通局工作,他是1958年出生的,我怎么可能是五七年的!”
邱处长又认真地对管理员说:“你赶快去翻翻,认真查查,只要有一点附属材料你都给我拿过来,反正刘主任不是外人,让她也看看。”
管理员去了又来了,很肯定地说:“刘主任的档案很简单,我翻遍了都没有任何附件。”
刘主任还没有开口,邱处长又下命令:“你再去认真翻一次,一点都马虎不得。”很快管理员去了又来了,非常肯定地说:“没有,绝对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