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此时无声胜有声. 1



    周末,方晓阳丁一泓带着儿子到父母家看望父母。父亲正在家的院子里埋肥料。虽然初春的北京还是寒意阵阵,但已经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了,这个时候埋肥料发酵,等天暖的时候播种,土地就会丰满。这是一个不太大的小院子,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外墙上长满了爬墙虎,因为天气还冷,新的叶子没有长出,还留着去年秋天枯黄的败叶。

    父母看见晓阳一家来,很是高兴,特别是见到孙子,老两口眉开眼笑。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说闲话。父亲和晓阳自然关心的是天下大事,虽然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男人,特别是北京的男人经常谈论的都是海湾战争、阿以争端等等在女人看来不着边际的事情。而女人就实在多了。婆婆问晓阳他们最近工作如何,这正是一泓希望谈论的话题。晓阳当然说一切都好,男人都是报喜不报忧。一泓接过话题:“做律师这行,竞争很是激烈。不一定业务水平高,人家就找上门来。晓阳一直在做M公司的法律顾问,公司一直很满意,他们最近要上市,按说这个项目顺理成章应该找晓阳做,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冒出很多律师所争抢这个业务。如果你不去跟人家打破脑袋抢,到最后就没有你什么事了。我正要求爸爸看看能不能帮我们说说呢。”

    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注意地听着。

    晓阳立即制止道:“一泓,我的事情不用你管。”

    婆婆饶有兴致地说:“让一泓说嘛,我很感兴趣。”

    一泓借机说:“现在当大的律师所合伙人负担很重,要交很高的房租,还要给员工发工资。每年都为完不成任务发愁。”

    婆婆立即紧张起来:“真的吗?”

    晓阳赶紧说:“别听一泓制造紧张空气。没有那么严重。”

    一泓对晓阳说:“你就是报喜不报忧。”

    婆婆一拍巴掌:“你们说的是M公司吧,找你陈伯伯啊。上次我和你爸爸去陈伯伯家,正好遇到他的手下,听说调到了M公司当老总了。正巧啊。”

    晓阳的父亲制止道:“你不要在那里瞎掺合,老陈不会管这些闲事。”

    晓阳和一泓听爸爸妈妈说过,陈伯伯和老爸是几十年的老战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的学生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时,方晓阳正是北方大学的学生,他为这个口号激动不已。不久家里搬家的时候收拾东西,翻出老爸几十年前学生时代做地下党时他与几个同伴拜把子兄弟时写的一张纸,当时他们每个兄弟都起了个号,就是依“振兴中华”的顺序排列的。老爸的号是第三个字“中”,陈伯伯的号是第二个字“兴”。晓阳从小就爱和陈伯伯侃天下大事情。如果说晓阳和沈昌是同龄的君子之交,那么和陈伯伯就是忘年的君子之交。

    这时晓阳断然说:“我不去找陈伯伯,爸爸说得对,就是去找了,陈伯伯也不会管这样的闲事。”

    晓阳的妈妈灵机一动,说:“正好我主编的诗刊,上面登了陈伯伯的诗词,我正要给他送过去,要不然你们帮我送一趟吧。”

    一泓心领神会地欣然答应。晓阳似乎看出了妈妈的目的,面有难色地对一泓说:“要不然我就不去了,你自己去吧。”

    一泓说:“我自己去怎么行呢?陈伯伯跟我也不熟。”

    晓阳的妈妈说:“一泓一个人去不合适,晓阳你就跑一趟吧。”

    其实如果没有目的地去一趟陈伯伯家和他聊聊天晓阳还是挺高兴的,但是,有了今天的话题,晓阳却感到有些别扭。而一泓则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应承下来。

    一家人正在聊天,晓月开车回来了。

    身穿米黄色短外套的晓月一进门,就从外面带来一股寒气。晓月脱下外套挂在门口的衣架上,露出海蓝色羊绒衫,这件羊绒衫是晓月去年买的,当时穿着很合身,现在看来却有些逛荡。晓月明显地消瘦了,下巴尖尖的,脸色也失去了本来的白里透红,变得有些苍白。她淡淡地和父母兄嫂打了个招呼。

    方妈妈立即迎过来,“哎呀,晓月,怎么总不回家来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