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官运亨通



    1

    那时,夫子庙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样子,仅状元楼、江南考试院等古迹做了修葺。那些青石板路守护着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小瓦屋,保持着明清时代的格局。

    改革开放后,夫子庙迎来了它的春天。首先变化的不是夫子庙的外貌,而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你是万元户吗?”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王小虎在那批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当中,一直很活跃,在乌鸦山矿,他跟刘月亭、苏玉共同制造了“鼓楼反革命大字报”案。1978年,他跟王娟结婚,通过王娟的父亲(已经转业到冶城市任书记)调到某区粮食局任副科长,专门负责粮食调配工作。这个工作可是肥差。在改革开放初期,粮油和布匹实行凭票供给,吃饭买米用粮票,穿衣买布用布票。那时能在粮食局、供销社工作,那是让人羡慕的。

    王小虎离开乌鸦山矿的时候,刘月亭问他为什么不去江南煤矿机械厂,那里聚集着大部分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王小虎说他的爷爷是在爬雪山过草地时饿死的。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天天跟粮食、布匹打交道,这样心里踏实。王小虎的话,让刘月亭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转眼在粮食部门工作了两年。在这两年里,王小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在婚后的第二年,他和王娟有了儿子王凯;二是在女儿王小娇出生后的满月酒上,粮食局老局长当场宣布提升他为科长,算是给他送了一份厚礼。有人说,王小虎升科长靠的是真本事,但更多的人说他靠的是老丈人王凤山。这种说法还是让王小虎有点生气,因为不管怎么说,王小虎的领导才能是不争的事实,他当科长绰绰有余,不容置疑。

    最近,局里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人事变动,其中就有王小虎升任副局长的消息。本来这是好事,不少同事想祝贺他,可一连几天就是找不到他。

    2

    高明文拉着红梅来到白下粮食局找王小虎。有人说有些日子没看到他们王科长了,听说到东北出差调大豆去了。他们跑到局长办公室问局长,老局长哼哈半天,最后说了一句:“小王可能回来了,你上他家去瞧瞧。”

    王小虎住在夫子庙附近,靠近1路汽车站,是老式旧屋。这间屋子是王娟所在的夫子庙小学分给王娟结婚用的,也就60多平方米。后来校长知道王娟的父亲是市委书记,要给王娟换套大的,王娟没有同意。王娟不想利用父亲的关系谋取私利。

    王小虎不这样看,他觉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既然单位有更好的房子,给别人住不如自己住。这个自私的想法是慢慢形成的。特别是当了科长以后,别人知道他是市委书记的女婿时,从局长到属员,对他都是敬而远之。局长在他面前不停地说自己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让他不要着急,王小虎听来觉得可笑。

    改革开放了,一个粮食局的局长根本不是王小虎的最终追求。前年,局里组织一批人公费去香港旅游,花花世界让只见过乌鸦山的王小虎瞠目结舌。回来后,他开始改变自己。穿西装打领带,讲话老板腔十足。他想当老板,建立像李嘉诚那样的商业帝国成了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当他看见高明文和红梅时,站起来,显得很激动,紧握住高明文的手,好久没有松开。

    “你好!明文,从我和王娟结婚后就没看见你们了,想你们啊!”

    “这不是忙嘛,要不是准备结婚的事,厂里也不能给假啊。”

    “是啊,我明白!快进来坐!”

    三人进入客厅,分别在沙发上坐定。高明文环顾四周:“小虎,早听说你混得不错,可家里还是结婚时的样子嘛!现在提倡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家庭现代化也非常重要啊。”

    “明文,没想到你的思想也这么开放了?你不觉得你说这话跟你在乌鸦山时不一样了吗?”

    “你这叫什么话?我高明文哪天转变过?你说,我现在这个想法难道脱离了政策?10年前,让我们到乌鸦山挖煤,我们去了!现在让我们发家致富,我们能不执行吗?”

    “看你,我没说你不对嘛!在我的心里,我一直认为你是好样的,怎么样,现在已经是宣传科长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