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秘密寻找建文帝-第2/4页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住困瓢。
南来瘴岭千寻险,
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
袈裟已换衮龙袍。
百官侍从归何处,
唯有群鸦早晚朝。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传说,建文帝到底在哪儿呢,朱棣特别想知道,而且必须知道,因为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么他的帝位就不稳固,朱允炆是正统皇帝,如果东山再起,那么朱棣的帝位岌岌可危,所以朱棣根本不相信宫殿里被烧死的那些人里面有朱允炆。于是,朱棣不断派人出去秘密寻找,胡濙是一路,是陆地上的,郑和也是一路,是在海外寻找。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人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叛乱的时候,收到很多儿童战俘,他们的命运就是--阉割。阉割以后就跟着大明军队四处打仗,后来被朱棣看中,成为了朱棣的近侍。后来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在郑村坝之役中立下大功,后来朱棣登上帝位,赐名“郑和”。
1405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程。郑和的帅船非常大,比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任何一艘船都大,而且船的质量很好,这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对造船技术的重视,到了永乐年间,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位居全世界第一。伴随着声声号角声,郑和带着两万多人出发了。一路上,郑和的船队到达了占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古丽(印度科泽科德),看到有些国家有叛乱,就帮忙平叛,看到别的国家不懂文字,不懂礼仪,就叫他们认字,学习礼仪,看到一些地方贫穷落后,就给他们一些谷物种子,教他们种植庄稼,甚至给他们一些援助的生活用品,所到之处,郑和的船队带去的是大明的善意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一个强大国家的气度与底蕴。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大国。
1406年(永乐四年),历时一年多,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郑和带领着两万多人回来了,虽然没有带回来建文帝的消息,却带来了很多外国使者,这些外国人看到强大的大明王朝,纷纷向大明朝贡,朱棣非常满意,下旨给郑和和他的船队很多奖赏。
此后,在1407年(永乐五年),1409年(永乐七年),1413年(永乐十一年),1417年(永乐十五年),1421年(永乐十九年),郑和又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消息,但是朱棣好像对此事不太在意了。因为他的帝位来路不正,所以他更在意的是沿海各国对大明的敬仰,他更在意的是万国来朝的盛景,他更在意的是各个国家(虽然都是小国家)对他大明皇帝身份的肯定。
郑和把大明的文化、文明带到沿海各地,让他们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一系列的航海活动使得西洋各个国家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同时还调节了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打击了海盗。
那么另外一路呢?胡濙领了圣旨就启程去了南京,他每天按时上朝,按时下班,在南京悠闲的待了一段时间,凡是看到太子做的好事都记录下来。太子身边的人看到皇上派人来了,不用说也知道又是监视太子的,是过来挑毛病的,所以大家都不待见胡濙。杨士奇直接说:“公命使也,宜亟行。”意思是皇上命你巡视江浙一带,你应该快点去才对。胡濙说:“方治冬衣未完尔。”意思就是天气很冷啊,我的冬衣还没有准备好呢。于是,胡濙又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才离开。至安庆始书奏,就是胡濙走到安庆的时候才写奏疏给朱棣,内容是:以所见皆诚敬孝谨七事,密疏以闻。上览之大悦,自是不复疑皇太子。就是说胡濙写了关于太子的七件事密报给朱棣,都是关于太子朱高炽孝敬、谨慎的事情,朱棣看了龙颜大悦,甚是开心,这才打消了对太子的疑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