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打击太子-第3/4页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被朱棣下在大狱里,这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总编辑。俗话说盛世修书,朱棣所在的年代就是盛世,国家的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完全有实力去修书。而且朱棣是一个伟大的帝王,所以他要修的书,不是一般的书,不是随便把前朝的书合并一下就行了,而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书,是一部古往今来最完美,最优秀的书,要包罗万象,要把所有的知识,不管是医学还是民间杂志,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占卜算卦,全部都写到这部书里,这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册书,是一部包括很多册的百科全书。朱棣是这样要求的: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后来证明这确实的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几百年以后的今天,《永乐大典》依旧是最完美的一部书,为后来研究明朝以及前朝历史及民生各类的提供了重要资料。

    解缙是江西吉安人,从小就很聪明,被十里乡亲称为神童,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当大官。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一举考中了进士,由于他的名声早已传遍江西,就连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也对他有所耳闻,听说日理万机的朱元璋还抽时间见了解缙。当时的政治环境很复杂,朱元璋不断地杀人,一言不合就下旨杀头。

    但解缙就是解缙,就是与众不同,在当时那种极为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与生俱来的铮铮铁骨和正义感,促使他勇敢的向朱元璋上书,他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太平十策》,主要内容就是勾画大明王朝的蓝图,一片美好的欣欣向荣的大明王朝,而且还给朱元璋提出了很多意见。脾气暴躁的朱元璋竟然没有生气,想当时朱元璋那可是找个理由就把开国名将杀了一大半,时不时就杀一些直言进谏的大臣,更别说对于惹怒他的人,但解缙这样委婉的说出当时国家的一些政策不太对的时候,朱元璋竟然没有生气,而且还表扬了他,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朱元璋当时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让人很是诧异,不过还好朱元璋当时没有杀掉解缙,不然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永乐大典》了。

    从此以后,解缙这个名字就传遍大江南北每一个角落,他勇敢,不怕强权,而且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没有杀他。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杀掉了李善长,解缙帮助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篇文章,为李善长申辩,朱元璋看了非常生气,但依然没有对解缙怎么样。直到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把解缙贬回老家江西,对他说:“十年之后再用。”这句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应该是想把解缙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用。

    被贬官回家的解缙在家里每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被贬官,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吗?可是自己的学识在朝廷是数一数二的,是因为自己对皇上不够衷心吗?可是自己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最后,解缙想通了,是因为自己讲了真话,得罪了皇权。正直?勇敢?敢于直言?都是扯淡!想要在朝堂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懂得左右逢源,懂得取悦皇上,懂得用各种手段,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想通了以后,解缙就不断寻找机会再次进京,等了好几年,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解缙就找以前在朝廷结识的好友向当时的皇帝朱允炆上书,然后朱允炆给他一个小官,但是不在京城。不在京城有什么用,只有在权利的中心,政治中心的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和抱负,所以解缙就继续努力让人帮他从中周旋,终于,建文帝朱允炆把解缙调回京城了。解缙此次回京以后,就慢慢学会了迎合上司,学会了隐藏真实的自己,学会了怎样才能保全实力,学会了在官场如何生存,这个时候我觉得以解缙的才华,完全可以出一本书《朝廷攻略》或者叫做《大官是怎样练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