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襄阳风云-第4/6页



        “诸葛军师的书信,投在府前,特来送与军师。”

        二人只在忙碌之时,忽然间守门的校尉手里托着一只灰色的牛皮信封,匆匆走入院落,来到堂口之外。

        “兄长的信?”

        诸葛亮微微一怔,转头看诸葛明,见兄长依旧凝神举臂,犹如作画一般的练习书法,于是便放下手里的物事,提带撩袍来到门口,接过信封。

                “兄长!”

        “不知兄长什么时候,在颍川之中,也有长兄了?”

        诸葛亮笑着,将那封书信递到了诸葛明的面前。

        诸葛明停下手中的笔墨,并未接过书信,只抬头扬眉看了一眼。

        寄信者:颍川荀文若!

        “弟:诸葛闻德台鉴。”

        孔明将书信整理停当,放在诸葛明面前的桌案上,这是他的私人信件,更加曹操乃是荆州的不世仇人,如今曹操的首席军师,荀令君大人竟然亲自写信,送到了军师府上,若其中牵扯复杂,难免引起非议。莫若隐藏处理,不为外人所知,方是上策。

        “孔明,既然你接了,不妨念出来大家听听,正好季常也在,咱们倒也看看,荀文若千里寄书,呼我为兄弟,到底所为何事?”

        诸葛明淡淡的一笑,将最后的一笔完成,将毛笔置于桌案上,转身轻轻拿起茶杯,喝着茶,悠闲的等待诸葛亮读信。

        “兄长,此事不便啊……”

        诸葛亮尴尬的看了看马良,低声说道。

        马良站在原处,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伸手挠了挠头,如木头一般不知道如何是好。

        “无妨,你只管念出来便是。季常和你都不是外人,我又有什么值得避讳的呢!”

        诸葛明丝毫不以为意,只是催促着诸葛亮赶紧读信。

        诸葛亮无奈,只要拆开信封,展开信纸,低声开念。

        其意大致如此:

        “诸葛闻德吾弟台鉴:荀彧生于颍川,但久在许都,职责所在,不便远行。近日问诸葛贤弟之名,如雷贯耳。贤弟之智谋、运算、识人、断势,皆在天地之外,不在四海之中。如我芸芸众生,惭愧难当。”

        “吾弟虽有大才,但并无大志。不强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造福一方百姓。昔日隐居襄阳,潜心治学,只望传道受业,开发民智。却被荆州氏族,百般刁难:蔡瑁烧学堂,杀你学生三十六人;张允屠灭西山,凡死者愈五百人!”

        “如此罪恶,罄竹难书!贤弟受到的诸般委屈,更是令人闻之瞋目!”

        “愚兄文若不才,愿代弟上奏天子,为贤弟正名。惩戒荆州氏族,为贤弟报仇出气。”

        “册为天子门生,侍立朝堂,报效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