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华出洋相啦



    各州地来报,收上来的粮食勉强能够让百姓们安然过冬,只是来年的种子欠缺。

    自从蝗灾来袭之后,朱阙国上下就开始裁减开支。

    按照往常,后宫内的公主、嫔妃,还有宫女太监们的月例累加在一起就是好几十万两银子。

    瑶华带头厉行节俭,压缩开支,从每月敬事房里送来的三百两银子压缩到了五十两。

    她既已带头,其他各宫自然也只能跟着压缩。

    虽然各宫各院心中均不满意,但也是敢怒不敢言,不管主子还是奴才,都只敢在背后谩骂几句。

    区区五十两银子要养活颐华宫内几十口人确实不太容易,每人每月连一两银子都分不到。

    瑶华便将自己早先攒下的体己分发给众人,勉强撑到了入冬。

    口粮问题虽然解决了,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首先是百姓御寒的冬衣、燃料没有着落,其次还有来年的种子。

    慕远帆细算了一笔开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免税,今年朱阙国国库空虚。

    前些年国库积攒下来的粮食、冬衣、物资等均在战乱和抗灾之时和陆续下发各地州了,现在国库内空空如也。

    宁王府尚有一些存粮和物资,慕远帆便下令将这些东西都下发给京城的百姓过冬。

    但全国的百姓都在面临严寒的考验,仅仅是宁王府的资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各地州的奏报上虽说不再像前些时候那样叫苦连天,但也多有难言之隐。

    慕远帆也知道当前的困难,本打算筹备的婚礼也暂且推迟,又派淳滨赴各地州安抚百姓去了。

    春节前夕,淳滨回朝,将巡视的情况如实禀告给了慕远帆。

    据淳滨了解到的情况,大部分地州虽然艰难,但有了之前的战乱和抗灾做铺垫。

    现在百姓好歹能勉强吃上饭,也没有多少怨言,百姓们大多都能积极储备粮食,以备开春时所用。

    唯独最远的几个地州,战乱时意乱的创伤最大,受蝗灾影响也最大。

    虽然进行了补种,但受到气候的影响,收成欠佳。

    竟有百姓流离失所,逃难到其他地州的情况。

    慕远帆现在可谓是两袖清风,细数中国历史上估计也见不到像他这么寒酸的摄政王了。

    听完淳滨的述职后,他又多次察看国库和宁王府,均无功而返。

    这日早早地下了朝,报上来的奏折和前两日的大同小异。

    他心系百姓,便早早回到了颐华宫。

    为了压缩开支,瑶华早有准备。

    她让颐华宫内的宫女太监们自食其力,在颐华宫后院的空地处开辟出了一亩地,全部种上了大白菜和土豆。

    还在以前关押斯佳的水牢处修建了栅栏,养了十几只鸡鸭。

    瑶华儿时尚未加入组织,那时候曾在社会上流浪过几年。

    那几年她在城市、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到处打游击,为了填饱肚子不被饿死,也做过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其中,干得最多的就是偷吃的。

    在城市里偷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在农村就比较容易。

    瑶华有经验,冬天农村比城市要难捱,家家户户都关在自己屋子里取暖,不像城市里有火车站、停车场这样的地方可以御寒。

    但吃的东西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冬天好找,所以瑶华像松鼠一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储存干粮。

    她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天气暖和的时候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作案”,偷些土豆、玉米、鸡蛋这类的东西藏在桥洞下。

    当然也会有存粮被其他流浪汉拿走,或者被环卫工人打扫时丢掉的,但有所准备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她不懂种菜养鸡的事情,不过红袖在被卖进宁王府之前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知道一些种菜的经验。

    瑶华便根据红袖的说法,加上她自己的经历,选择在补种麦种时,就让人在宫里种上了大白菜和土豆。

    虽然都是些生手,但种菜这么好玩的事情大家都是头一回做。

    每个人都挺上心,竟将这一亩地的菜园子和鸡舍打理得像模像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