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都在打黄河存储的主意!-第4/5页
而只要“黄河存储”和“小米集团”出现了合同纠纷,小米集团大概率会重新找到自己,重新签订生产协议。
而“黄河存储”,也会因为这些负面的消息渐渐失去口碑和订单,甚至连带着国产代工企业的信誉度也下降,市场订单更多的流向闪迪这样的,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这不是想当然。
实际上,这些年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外资各种小套路、小条款弄的含恨出局的国产企业不在少数。
最出名的就是大豆行业。
2003年时,炎国境内大豆价格大约为2300元每吨,到2004年时,大豆价格上涨到4400元每吨。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闪存颗粒”上涨几乎是一模一样。
大豆的暴涨让国内的油商很紧张,而就这时,国外四大粮商又开始联合抬价,并在市场散布未来大豆有可能突破5000-6000元的消息。
市场供求更加紧张。
最终,为了保证充足的大豆供应维持运转,国内油商开始出海抢购大豆。
2004年3月,国内油商集体结资出海,在4300元的历史高位,抢购了800万吨大豆,结果不到一个月,国外四大粮商配合老美农业部,大量抛售大豆并反手做空。
短短两月,大豆价格从每吨4300元暴跌到2200元,国内油商从利润微薄变成了巨额亏损。
如此大的亏损,国内油商不得不选择违约,最终800万吨大豆的赔偿金额高达100亿元。
最重要的是,经此一役,国内大豆加工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哀鸿遍野,一千多家榨油企业原地破产倒闭。
最后,整个产业除了国企背景的榨油企业能勉强保住,另外95%的压榨企业全都被四大粮商和其它外资低价收购。
至此,2004年之后,国内整个大豆行业几乎被全盘接管,四大粮商成功控制了国内大豆产业85%份额,如果算上间接控制的企业,占有率甚至超过90%!
整个行业尚且如此。
在国内发展的商业洪流里,还有像日化企业,饮料企业,他们被外资利用合同条款导致兼并或者破产的情况也不少见。
办公室里,闪迪炎国区业务经理——陈悦满脸笑容的看着总裁波特·汉尼。
“总裁先生,昨天‘闪存颗粒’的价格全都涨价了,这下我们有好戏看了。”
实际上,作为炎国区业务经理的陈悦正常情况不会如此关注一家规模尚小的炎国企业。
但没办法,随着“黄河存储”踏入了波特总裁亲自设计的“合同陷阱”,波特总裁就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陈,还早呢,即便涨价后,现在的价格他们还是有利润的。”
“我现在期待的是,如果这半年期的合同内‘闪存颗粒’持续涨价,他们真的能坚持下来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