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天地苍穹,从何而来-第4/5页



    北晋作为中土雄主,拥有着一个位居南方的死对头一一南楚。这个和北晋势均力敌的政权,源自于一个宗教教派一一上帝会。300年前,这个“异教”从雪岳山的乡民中崛起,在教主李太敏的带领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仅用了不到三年就推翻了成国,而后又在短短14年的时间内一举歼灭了岐、鄂、相三个割据南方的小政权,建立了一个国土北达北晋南境、西至西蜀四边重镇的大国。说来奇怪,纵观南楚300年的立国史,陆上兵马相对北晋而言优势不大的南楚,却拥有着全中土最强大的水军。在宗教阴影的笼罩下,整个南楚都显得十分诡异。南楚的历法是诡异的,每个月都有33天,表面上看非常圆满,但“中秋”的月亮从来没圆过。南楚的风俗是诡异的,整个中土只有他们的春联是白色的,也只有他们的春联是斜着贴在门板上的。南楚的制度是诡异的,重武轻文思想仅次于北元,县官要叫“监军”,各道的长官要叫“文将帅”,地位上也是远远低于武将。南楚的爵位是诡异的,为了不冒犯他们最为崇拜的“皇上帝”,最高统治者不叫“皇帝”,叫“天王”;而“王”也是可以随便封的,完全不用考虑同姓还是异姓的问题。就连他们南楚人日常生活中的“礼拜堂”,也是其他不信上帝的中土人完全无法理解的。鉴于此,我们愿意把这个十字架下的国度称为“圣人之国”。

    南楚有两个死对头,一个是与它对峙多年的北晋,另一个是曾让南楚天王气死阵前的西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苟活在西南一隅的小国,前身是200年前北晋权臣赵氏。这个家族在经营了几代之后,终于取北晋而代之了。出人意料的是,北晋很快在烈祖皇帝的努力下,再一次起死回生,并将赵氏屠戮殆尽。赵氏族人赵伯浩仓皇逃到蜀地后,招兵买马,扩充军备,占领并割据了部分领地,最后在入蜀的第八年吞并了整个凤山以西地区。北晋烈祖见其难以剿灭,就采取了安抚的措施,封赵伯浩为蜀王。赵伯浩也不愿和北晋朝廷成为死敌,就上表朝廷,表示愿意称臣纳贡。五年后,北晋烈祖去世,赵伯浩称帝建国,国号蜀。这个依靠全中土最险峻的凤山天埑偏安的小国,却拥有着重文轻武的习气,也有着最为繁华的商品经济。严重的“三冗”问题压得小朝廷喘不过气来,“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国策又让武将集团心灰意冷。为了保护自己,西蜀也打造了一支仅次于南楚和北晋的水军,沿着凤山修筑了四道边墙,一共派遣了20万大军驻守。坚固的防御体系曾经让南楚天王气死阵前,让两国结下了梁子。凤山既是一道挡住敌人的墙,也是拦住自己的一把锁。多位西蜀帝王拼尽全力要冲出去,都被两个大国收拾得体无完肤。此后,西蜀干脆沉勉于独立王国的太平盛世中,以处理好内政为先。文人们享受着富足优渥的生活,平日以吟诗作对、绘画品茶为常态。享受着“不抑商”政策的商人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养起了首都锦京绝大多数的瓦肆勾栏。保家卫国的武人却被蔑称为“贼配军”,受尽欺凌,士气常年低落。用“文人之国”或“商人之国”来称呼西蜀,都是对它最为客观的评价。

    北晋在东北边的邻国名叫东越,曾经也是一个占据了大部分中土的强大政权。中土人都知道东越的太宗皇帝,一个善始善终、豪爽大度、英明果断的传奇帝王。立国百余年,东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得到了全面发展,国力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自神武帝君一统天下以来最强盛繁荣的“盛世”。可惜,在宫廷残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中党争的轮番蹂躏下,东越局势岌岌可危,甚至到了要向北晋称臣才能苟活下去的地步。不过,近20年来,东越的女皇帝励精图治,以强硬刚劲的手腕、深沉多智的谋略和明敏刚决的气魄扫清了国内外一切顽疾,在北晋公然拒绝称臣,使衰弱的东越重回生机,创造了辉煌的功绩,让其他五国都为之侧目。从东越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尚武的风气中,我们可以称东越为名副其实的“武士之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