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深禁薄夏可堪惜-第2/3页



   “儿臣有这个主意,也全靠皇额娘的成全,说句僭越的话,咱们女子,在世上本就受了比男子更多的约束,又不能在外建功立业,若是还宅里内斗,那日子必然不好过。从前宫里十年如一日,平淡不起波澜,那是她们不知道还有另外的活法,如今臣妾来了,就是要带着她们去换一种更有意义的活法。”

   太后不明白她这份决心到底起自哪里,同样的四书五经,怎么就教出个不一样的她,她的那些想法,到底靠不靠谱犹未可知,但每次说起这些事,她总是斗志昂扬,神采奕奕,她的话总是离经叛道又发人深省。

   看着她,太后不由得感叹:年轻真好,有心劲儿折腾,那就由得她折腾吧,看看最后是不是真有她说得那么好。

   关于琼崖匪寇作乱的事,皇帝心中已有打算,早朝之后,就传了卓正清殿前议事。

   卓正清此人,慈眉善目,嘴角常年挂着笑,在朝中与谁都交好,与谁都不结恶,是个万年老好人。

   若是头一次见他,你必定会觉得此人好相与,他的确凡事好商量,所以到现在也只混得个从四品吏部郎中的职位。

   他的直属上司叫孙炎宾,是吏部侍郎,孙炎宾能力平平,却是个“知人善用”的——凡官员任命都从他手里过,凡官员考核都交由卓正清,毕竟考核也不能光说好的,还得说不好的,这种得罪人的事交给他最适合不过。

   皇帝见过卓正清写的折子,务实且有理有据,殿前奏对也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他有一双鹰眼,平时藏的很深,轻易不肯露出来。

   只要他不笑,那双眼就显出洞察世事的睿智,藏巧于拙,是他惯用的手法。

   同和殿里,皇帝将一本折子递给卓正清,这正是琼崖巡抚张潮的奏折,里头上报了匪寇作乱导致的财物损失数量,恳请减免赋税,其余大半篇幅都洋洋洒洒地诉衷心,表示辜负了皇帝的信任云云。

   事涉赋税,理应归户部管,但偏偏又交给他看。他又细读了一遍折子,方躬身问:“皇上是对此人有所怀疑?”

   “这件事,你怎么看?”皇帝将问题抛回给了他。

   “关于赋税,不是微臣所擅长,所述不当之处,还请皇上恕罪。”

   “无妨,你放心大胆地讲就是了。”

   “我朝断断续续实施了七十年的海禁,近些年才重新开放,随着海关贸易日渐繁盛,琼崖人口已增至百万,除开农业不说,琼崖还有纺织业、藤器业、制糖业、采矿业、造船业等创收来源,按理财政应该一年好过一年,但张巡抚却说一年不如一年,此为疑点一。”

   “嗯。”

   “倘若真如他所言,匪寇抢掠严重,以致百姓无法正常生活,那么他理应奏请朝廷出兵,而不是只请减免赋税,此为疑点二。”

   皇帝赞赏的看着他,示意他继续。

   “若真有三万匪寇作乱,即使没有提前防备,也总能抓到一些人。去年吏部考核,琼崖上报归档的治安处罚有五千余例,但其中死刑犯仅二百例,此为疑点三。”

   “不错。”

   “凭此三点,微臣斗胆揣测,张巡抚或许是养寇自重。”

   “所以,朕封你为钦差,派你去招安,这桩差事办好了,今年你便直接向朕述职。”

   只有三品及以上的官员才有面向皇帝述职的资格,这是要提拔他,且连跳两级,直接从吏部郎中一跃成为吏部尚书了。

   机会难得,他自然是要紧紧抓住,“微臣领旨,只是不知此番是否有兵部同僚一同前去。”

   “此事兵部不宜牵涉其中,招安毕竟只是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坐实张潮的罪行。未免打草惊蛇,朕会对外宣称,你是替朕体察民情。到了琼崖,你务必见到匪首,看看他是真匪还是假匪,无论真假,皆以名利诱之,一旦拿到张潮养匪的罪证,就立刻查抄张府,将他押解进京。”

   “嗻。”

   卓正清领旨而去。

   既然是代表皇帝体察民情,自然是阵仗不小,三日后,他带着皇帝亲挑的两百名禁卫军,近百人的随侍,以及数十车金银珠宝,向琼崖进发。

   这一去,少说也得两三个月,诸事暂且不表。

   皇后既搬回长春宫,六宫每三日一次请安就照常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