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
BGM——大中国
1.中华
中华的“中”字:是指观测天象的原点,天地之中(西周时指的是河南洛阳),上对北极,下对南极;华族华胥氏确定北半球世界之中、天地之中华表所在,也就是中央华族聚居中心,以中天挺木“I”(天挺)为“中”,后演变为中央、中心、中间、中原等,概括说是“核心”的意思。
中华的“华”字:我们平常讲“华侨”“华人”时,人们自然就想到中国人,至于是中国的什么民族那是另一回事了。反正第一反应是中国人,这是从现实讲的人们心里对“华”字的印象。
“华”字,从历史长河上讲就更深远了:一是《山海经》中的圣木曼兑(ruì),就是燧人最早用于观测天象的“建木”(传说中是圣木),就是立在天地之中观测天象的表木,也叫“挺木方牙”,是权力的象征。过去设挺木方牙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称作“大观”。以望风观风为“德”,能行此术者为行德,能行德者为得道;因听风为大德,且为王者;能候气望风观风听风者,为有道德的圣人。简单说,华是指管理天干的官员,观测天象的官员或这个氏族非常有权势,因为人们日常生活都要按照天象规律办事,故人们对掌管天象的人们非常敬仰。挺木方牙后演变为华表(“华”在古时是繁体字的“華”),但此时“华表”的意义已经与原先的“表木”不同了,“表木”代表权力,“华表”是尧帝时设立的供民众诽谤之木,供民谏言之用。古时候人们把观测天象的行为视为神圣,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二是有的学者认为,在燧人时代,在使用自然火和钻木取火时,在火势很大的时候,发出“哗哗”的声音,人们根据声音把火命名为“华”,所以火的原始名称是“华”,“火”的造字依据是象形,是后来的称呼,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华”字在中华里面的含义,以及人们对火的崇拜。
三是在燧人时代,由燧人原始族群分化出来许多氏族,其中就有华氏、胥氏,后来演变为华胥氏,这里面都有对火的崇拜的含义,而华胥氏就是伏羲的祖先,也都是一脉相承的自然体现。四是华族、华胥氏在华山一带居住,其后人称为华人;“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普遍认为是居住在华山而得名,认为华山一带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是一个意思)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生息、繁衍在华山。因此,中华民族的“华”源于华胥之“华”。
以上四种因素已经赋予“华”的内涵,简要说,“华”字代表权力、红色、火、向上、民族核心发祥地。
中华民族:“中”和“华”合称为“中华”,以此定天地人,从此进入真人时代,以中华为族称,故称“中华民族”。现在的中华民族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和其他55个兄弟民族共同体的统称。
2.炎黄和华夏的关系
“炎黄”指的是血缘关系,如炎黄子孙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华夏”一般指的是地缘,如“华”一般指华山以及中原一带,“夏”指夏地和夏朝,后来也指华夏族;华夏也泛指三皇五帝后人的意思。炎黄和华夏有相同的意思,相同之处是二者泛指中华和中国;也有不同含义,不同是指“炎黄”指血缘,“华夏”多指地缘。
3.炎黄子孙
炎黄的“炎”,是指炎黄联盟之前的炎帝部落,还有原先的炎帝衍生出的另一个叫柱农的支系,是第一代神农氏,神农氏到了第八代时叫榆罔,也就是与黄帝联盟的炎帝。炎黄的“黄”:是炎黄联盟之后的黄帝及后代。阪泉之战后的炎黄氏族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氏族联盟,其后人自然是炎黄子孙。5000多年过去了,目前全球华人均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
据史学家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后来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之后,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蚩尤战败后向南方收缩,到春秋时期被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主要来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