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8章 会议(八)老兵不死-第2/3页
    
    “是的,斯大林同志。”朱可夫依旧面不改色:“谢谢您,谢谢坚持战斗的苏联人民,将指挥将指挥战略决战的重任交付于我手里。现在是国家真的到了生存还是毁灭的时机,我们必须拿出我们全部的力量。为此,士兵的年纪不应该作为绝对的征召门槛,那些拿得动枪的男人就应该服役!
    我们现在面临着重大战略机会,我军极有可能在明年春季到来前恢复我们1942年夏季的阵线,甚至在明年夏季接触列宁格勒的围困。曾经我认为,在北方施行一次大战役是对于南方作战的支援,现在我的想法已经变了。
    您担心两线作战,担心我们无法照顾变得顾此失彼。我看并不会如此。只要我们投入的兵力足够多,我们就不会出现局部兵力不足的问题,两线作战的弊端也就不会存在。”
    朱可夫看到,斯大林的一双大眼正在颤抖,他懂得斯大林是动了心。
    是啊,南方恢复1942年夏的阵线,北方解除列宁格勒的围困,完成这些,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就又回到苏军手中。
    当然斯大林知道要完成这一战略目的,以苏军现在的状态非得大出血一次。
    如果代价是可以接受的,夺回战略主动权又付出几十万条生命,在斯大林看来这是合算的。他也认为,如果注定要有数十万人牺牲,让年长者牺牲,总比年轻人牺牲要好。充斥于军队中巨量的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人,他们是国家的基干力量,历次作战他们也是蒙受最大损失的人群。
    年轻人要是牺牲殆尽,国家定是后劲乏力。
    似乎把年长者投入军队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不!它有好处,弊端一样明显。
    朱可夫继续说:“我们的新编部队,他们从未参与过任何的战斗,所以他们的战斗素养应该天然的比不过德军。然而这样的新部队数量庞大,就能以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
    “可是,队伍里安置大量年长者,我非常担心队伍的素质。”斯大林捏着下巴说,“人不得不服老,我非常担心,五十岁的人,能否拿得起枪,能否长途行军,能否受得了前线的恶劣。”
    “您的担心是合理的,或许我的想法也过于理想。干脆这样做。”朱可夫突然想到:“很多五十岁的老者,他们年轻时就加入军队对抗白卫军。他们曾是战士,他们也是我们伟大联盟的缔造者,我想当祖国再度召唤,他们会非常愿意加入军队。或许,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们毕竟老了!就像我,我已经六十多岁,最近的睡眠状况一直不好。也许您的解释是非常正确的。”斯大林当即问起其他人的态度:“科涅夫同志、普尔卡耶夫同志,你们的态度如何?”
    “这……如果他们能够在一线作战,这样的士兵我是欢迎的。”普尔卡耶夫暂且谨慎回答。
    “我也是一样的态度。”科涅夫说,“也许他们还能有另外的作用!”
    斯大林猛地抬起头:“是怎样的额外作用?”
    “就如朱可夫同志所言,他们是联盟的缔造者之一,我想他们是对于国家最为忠诚的那批人。他们或许因为年纪大了不善于作战,但他们可以以身作则教育年轻人,尤其是教育意志不坚定者。以我的观察,士兵的叛逃往往与基层军官脱不了关系。很多下级军官根部不懂得如何教育士兵为何而战,一味以命令施压,甚至大量使用体罚,这是错误的。也许在基层队伍安置一批老战士,甚至让他们做班长、排长,会取得不错效果。”
    “听起来很好。”斯大林已经打算批准朱可夫的这一项倡议,他又猛地一想,眼神瞄着静候的杨明志。
    “别列科夫同志,您怎么看呢?”
    “我……我当然是支持的。”对此,杨明志当然早就憋了一些话,此刻他灵机一动,立刻援引起某个美国军人的话:“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杨明志又紧跟一句:“他们曾为军人,就永远不会忘了自己曾为军人,只要国家一声号令,他们依然会冲锋在战斗的第一线。”
    “说得好!”斯大林突然铿锵有力的说,双手也情不自禁的鼓噪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