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县-第2/3页





    我说这也不是心急的事,摆平心态最好!说完我们都笑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我接到苏红电话,苏红说事情基本定了,将我安排到了清流县,而且是代县长。

    我听了之后挺高兴,因为清流县就在临市,而且开车也就是三四个小时路程,回家也算方便。

    再有清流县是省级贫困县,比起国家贫困县还是好一些。

    可是到了第二天下午,我接到苏红电话说事情有变,让我等电话。

    啥意思,事情有变?就这样我坐在家里,一直等到晚上十点钟,苏红才打来电话。

    说我安排的地点变了,是,而且是常务副县长。

    我听了大吃一惊,倒不是常务副县长的职务,而是除了是国家级贫困县,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

    并不是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有名气,而是这个地方的乞丐有名气。

    十年前你在大街上问十个乞丐,其中有六个是的,至于现在你问十个最少有八个。

    可能有人问,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可为啥乞丐钱越来越多。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越好,所以河西的乞丐越来越多。

    可能又有人问,这个不科学啊!你先别急,我给你解释!

    听起来好像是风调雨顺,地肥水美的好去处,可实际上跟河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个地方地处省最边缘地带,紧挨着邻省,那么有人问跟邻省接壤,不正是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条件吗?

    可是这个有利地理条件被嵯峨的高山所阻隔,地处丘陵,四面环山。

    记得有一次省里地图重新测绘,不知道为啥就被给丢了,于是人们戏称是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是山地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少,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把全县的耕种的地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刚好也就是立锥之地。

    你想这样的耕地面积肯定收获贫瘠,于是年年拿救济,碰到年景好勉强能对付,碰到年景不好,只能打第二份兼职工作,讨饭!

    而且在五六十年代,河西人拿着县里介绍信讨饭,这个事情绝对是真的!

    如果有人看过焦裕禄电影开头片段,肯定记得兰考县的人爬火车去讨饭,在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情景。

    后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也抓住了这个契机,终于有了改变,只不过这个改变并不光彩。

    因为经济发展了,所以人们对一毛两毛一块两块浑然不当回事。

    于是人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快速拓展业务,呼朋引伴将原本属于第二职业的乞讨,竟然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

    经过一番论证和实践证明,乞讨果然是一份很有钱途的职业,因为乞讨真的可以发财致富。

    的人拿着饭碗穿梭于省里城市大街小巷,而且是颇为理直气壮的要钱。

    你要给他馒头反而鄙视你,认为馒头是对他职业的侮辱,但是你要给他钱。立马变了一副脸孔,满面堆笑说着吉利的话。

    而且你给的钱必须是一元以上,如果是一元以下连个笑脸都没有。

    据说委县政府为此想了不少办法,但是人心跑野了,再想往回收那简直势必登天。

    再说不用每天累死累活伺弄那几块比巴掌大不了的地,轻轻松松把手一伸就来钱,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得了一个乞丐县的美誉,弄得所属市里人跟着他们抬不起头,出去根本不敢说自己是某某市的,生怕伸出同情之手,递过来几个硬币。

    而且最近这些年,已经有部分人,响应胆子再大点,步子再迈得快点的号召,逐渐出省,已经和国际城市接轨。8±8±,o

    像在京津沪这些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找个地方一蹲,继续将他们的老传统发扬光大。

    你想国际城市人口密集吞吐量大,在人来人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生隐侧之人,你一毛我两块很快那个碗就变的岗尖岗尖的。

    这些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乐的连嘴都合不拢。一天算下发现能抵上过去半个月的劳动成果,遂有了扎根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