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煤炭危机-第2/2页



    “好是好,但是大冬的,煤炭运输困难,怕是路途太远,运输颇为费力。”吉桑有些担心道。

    “这倒无妨。”崔俊道:“现在煤炭紧缺,正好有的是人手往匈奴去做交易。到时候咱们多带人手去,自己也能帮着挖掘。至于车马,买就是了。”

    闻听崔俊此言,吉桑边点头应了此事。而商品的兑换比例两人却是商议了好久。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才定下一斤大唐风华换一百五十斤煤炭。

    而且这种交易崔俊不准备做的长久,等着雪化了,他便会派人去寻找新的煤矿。在长安这地界,煤炭是不缺的。

    桑吉和牛木二也不耽误,一边多多准备帐篷,一边购买大车。只五时间,便带上一百老卒,三十辆大车出发。

    而崔俊现在的煤炭统计也出来了,只用煤炭做的煤饼煤球取暖以及维持万象楼,至少能撑到开春。

    如此一来,崔俊便放下心来,静等商队返回。

    十二月,太仆寺丞李世南开扩党项之土地,共计得到十六州、四十七县。李世民得报欣喜不已,召集群臣大开筵席。

    现在的李世民日子过得极为滋润,崔俊给他的钱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手里有钱后任性的愉悦。

    宴会期间,李世民多喝了几杯,又开始对大臣:\\\"朕认为死刑至关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复议,正是为了深思熟虑,以减少误差。而有关部门却在片刻之间完成三次复议。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停止音乐减少御膳,朕宫庭中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沾酒肉,只是没有明文规定。再者,各部门断案判刑,只依据法令条文,即使情有可原,也不敢违反法律,这中间怎么能一点冤枉都没有呢?\\\"

    这一切的起因只因河内人李好德之事。当时有人报于李世民:“河内人李好德患有心病,胡言乱语,语涉诬妄,多涉及皇家。”

    李世民便下诏按察其事,依律法治罪。皇家是要讲颜面的,不是谁都能随便议论的。更何况你的还是瞎猜的胡言乱语。

    而大理丞张蕴古得知后上奏道:\\\"李好德这人我知道,他常年受疾病折磨致使脑子不好使,而且有医者证验,依法不当治罪。\\\"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得知后,却上书弹劾道:\\\"张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为讨人情而纵容阿附,蕴古按察结果与事实不符。\\\"

    李世民看怜劾之书勃然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集市中处斩。

    但是等到张蕴古的人头被送到李世民面前后,又后悔非常,觉得自己偏听轻断有失察之责。

    因而下诏:\\\"今后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须三次复议才得执校\\\"

    现在拿出来再这事情,便是要正式立法。众位大臣对幢然赞成,谁都不想因为失察被人诬陷丢了老命。

    于是几后经过军政议事堂的复核,李世民下制文规定:\\\"但凡判死刑的犯人,二之内要由刑部、大理寺等中央部门进行五次复议,下到各州的也要由州府三次复议。行刑的当,殿中监属下的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上述规定均由门下省监督。如有依律应当处死而其情形可以怜悯的犯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于是由此而免于死罪的甚多。凡是五次复议的,在处决前一二,到处决当又要三次复议。只有犯\\\"十恶\\\"中殴打、谋杀、打死三服以内亲属的恶逆罪的,只需一次复议即可。

    崔俊对此事也是大为赞赏的,这一法令,标志着大唐的律法开始完善,更明李世民绝对是一位能知错便改的明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