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公相-第2/3页
今天在书铺以高价买到新的《西游记》单行本的时候,赵佶是摸了又摸,闻了又闻,弄得书店老板还以为他是乡下来的暴发户,若不是赵佶,张迪和身边几个大内高手那身狗皮子,保不齐嘴巴里会冒出多么难听的话。
“爷,相爷昨个来过消息,说四川那边的事了了。”
“是吗?你怎么不早说?”赵佶整个人变得轻快起来,起身准备去蔡府打探一番。
听说《新青年》就来自成都府,而且写这个《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还是一个水翦双眸,肌肤如玉的女人,这让他就更有兴致了,既然现在西边的叛乱平息了,是不是意味着很快就会有下文了?
吴承恩是女人,是蔡京告诉他的,这也怪不了他派出去打听详情的那些人,每次吴永麟都是偷偷提前一天将第二天连载的《西游记》底稿交给黄妙灏,她根据上面的故事作插画和誊录出一份底稿出来,在外人看来,黄妙灏似乎才是《西游记》的实际作者。
东京城东的太师赐第是一座沿着汴河北岸建造翻修的大宅院。它依靠太师桥而出名。东京人也许还有不知道太师府座落在哪儿的,但要问到太师桥,连得八、九岁的孩子也会干净利落地回答:“老爹,你活了偌大一把年纪,颠倒问起太师桥在哪里了。谁不知‘春风杨柳太师桥’,就在临汴东街老鸦巷口那座大宅院前面。”
“春风杨柳太师桥”原是一句诗,现在通俗化到成为小儿的口语,太师桥的盛名可想而知。不错!太师桥正对蔡京赐第的大门,随着蔡京本人官阶不断地上升,赐第建筑范围的不断扩大,这座桥也一再翻修,面目全非往昔了。现在的太师桥是赤栏、朱雕、玉阶石墩,其精丽和奇巧的程度完全可以与蔡京本人的身分相媲美。虽然这座桥远在蔡京还不过当一名学士的时候,就被他的家人讨好地称为“太师桥”了。
这座宅邸曾经数次翻新,在蔡京致仕的几年中,为了不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为了不至于给人造成一种“车马冷落门前稀”的印象——这是一个罢了官的宰相和一个年华老大、过时的名妓同样最害怕的事情——他比过去更加注意大兴土木,装修门面。有时是开封尹盛章的顺手人情,有时是总管艮岳工程的新贵朱勔把吃剩的肉骨头扔几块给他,有时也不免要自掏腰包,但总之是把第宅花园连同马路桥梁都修建得比他当宰相时更加讲究了。
蔡京字元长。少有大志,颇有声誉。他博通经史,诗作雄放隽美,著文器体高妙。性尤爱好书法,擅长各体。从兄蔡襄,人称宋四书家之首,而京可与之并驾齐驱。他多才多艺,当代只有苏轼才可与之相比。熙宁年间,他支持新法,受到王安石的重视。元丰末年知开封府,与章惇同附蔡确,谋取策立今皇上之功,未能成功。司马光任左相,蔡京投靠旧党,率先废除募役新法,恢复差役旧法。绍圣初年,蔡京又变为新党,入京任户部尚书,建议恢复募役法,废除差役法。十年之间,翻手作云覆手雨,善于见风使舵。
蔡京原是前朝旧臣,元符三年曾被贬谪出朝。刚刚登上大宝的赵佶鉴于熙宁变法以来新旧两派之间相互倾轧的情况,试图用折衷的方法平息两派争斗,就任命新党代表曾布为右相,旧党首领韩忠彦为左相,以达到两派和衷共济的目的。鉴于政治形势不够明朗,蔡京有心汲取以往的教训,姑且依违两可之间,但又想走投机的捷径。转而勾结宦官,企图依靠内传向上爬,为此犯了大宋朝廷的禁忌,被人揭露,舆情哗然,再次被贬谪出京,到杭州去当了个“提举洞霄宫”的高等闲官。
蔡京被贬,皆因为已经在哲宗朝当了六年宰相、在徽宗朝继续当了九个月宰相的章惇。
这位章惇是苏东坡的老朋友,年轻时以富有才华、豪爽大方出名,属于和苏东坡很对脾气的一种人。他们两人曾经一起结伴外出远游。在前往芦关的深山老林里,马上就要到达黑水谷的时候,他们碰到一处万丈深渊,下面急流咆哮,上面只有一架独木窄桥。章惇提议两人过到对面的峭壁上去题字留念,苏东坡不肯,章惇若无其事地走过深渊上的独木桥,然后把长袍掖在腰间,抓住一根老藤荡到急流对岸,在峭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然后从容回到此间岸上。苏东坡对此的反应是,拍着对方的肩头说:“今后你这家伙会杀人不眨眼。”章惇问:“何来此说?”苏东坡回答:“不在乎自己性命的人,肯定不会拿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