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兴兵讨董



中平六年,九月。

 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卓自署相国,又自称“贵无上”。一时大权在握性极残忍,卓放纵兵士奸淫掳掠,搜刮民间资物,谓之‘搜牢’。

 后又弹劾何太后加以毒杀,何后葬,又开文陵,悉取藏中珍物。

 霎时雒阳崩恐,混乱至极。

 卓不以为然,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无论民间贵贱还是朝堂公卿,皆惊骇不留余力朝外远遁。

 雒阳堂堂大汉都城,此际竟成为噬人的漩涡。繁华不再,留下的只有疮痍。

 ……

 “董賊残暴,祸乱纲常,上欺天子,下虐黎庶,如此逆贼人人得以诛之!发信給各地主官,邀他们与本将一同发义兵,匡大义于倒悬,拯国家于危难!”

 陈留,袁绍已是忍耐不住。

 本来今日不过是野外游猎放松心神,可袁绍忽然觉得不能再这样蹉跎下去了。眼下他固然年轻,还有的是时间用来慢慢谋划,可每这样虚度一日,他的威望也会随之衰减一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必须行动起来!

 策马奔驰在林木间,袁绍肃声道:

 “告诉桥瑁,如果他再畏手畏脚蛇鼠两端,也就不

 要怪本将军心狠了。”

 “董卓乃是国賊,我等世代忠君事食汉禄,岂能眼睁睁看着国家危亡而无动于衷?他身为兖州刺史,身为州郡主官,就更要有所担当,兴兵是为国家,而不是我袁绍!如果这都看不明白,这兖州刺他也就别做了,莫以为我真奈何不了他!”

 一番硬话道出,袁绍畅快了许多。

 左右心腹颜良文丑听声上前,驰骋骏马跟随在袁绍两侧,忧虑道:“主家,大义所在,号召天下兴起义兵不是难事,可眼下太傅他们还在雒阳,您若兴兵,只怕董賊会痛下杀手啊!”

 袁绍闻言眉头紧拧,咬牙道:“董贼视我如心腹大患,虽赐官封侯,却也不过是拉拢我的手段,防备何曾减退过?”

 “无论我起不起兵,叔父都绝对无法离开雒阳。拖延一月如此,拖延十月亦是如此,难道董贼不放人,我就得一直自缚双手么?袁家四世三公受朝廷恩典最重,如今賊乱京阙,袁氏必须做出表率,哪怕牺牲再大,也要挽国家于倾颓!”

 此话一出,颜良文丑再无言以对,满面敬佩的退了下去。

 他二人乃是袁绍近臣,深知袁隗对袁绍视如己出,叔侄

 二人关系亲密,跟真正的父子也没什么区别了。

 眼下袁隗还有一干袁家族人都在京都雒阳,都在董卓的掌控下,袁绍旗帜鲜明的起兵讨董,袁隗等人毫无疑问将命丧黄泉,为了大义能做到这步……

 主家乃真英雄也!

 靠后些的辛评辛毗两兄弟闻言,虽未出声,眸中却也是齐齐闪过倾佩。

 他两兄弟是近期才投靠袁绍的新人,眼下看来他们并没有选错人,只有侍奉袁绍这样的真英雄,他们才能建功立业。

 “将军大义,职下敬佩。”

 “然兴兵讨董乃是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事前且需思虑完善。”

 就在众臣属都在为袁绍的情操赞叹之际,逢纪忽然出声:“桥瑁软弱,将军威逼之下必然就范,然而讨董大计能否成事终究还是看王耀。大汉十三州,董賊占据凉州司隶,王耀独占并幽冀三州,倘若两者联合,就已占我大汉半壁江山。且州郡连横,只需聚兵于南面单线接兵,而凉并又为边疆虎狼之师,聚合而起只怕势大难挡。纵使不拉王耀与我等一同起兵,也要保证他中立,不与董賊为伍。”

 此话一出,一众臣属无不颔首。

 近些年王耀

 可谓是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从一个小小的乡勇统领节节高升,到如今俨然已是可以改变天下格局的一方霸主。真论起实力来,王耀未必就比收拢京军的董卓要差,甚是更强。

 可以说在接下来的讨董大计中,王耀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稳胜。

 这尊大神不下场还好,要是选择支持董賊,那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诶,王耀好虚名,鼓吹自己仁德,断然不会在明面上支持董賊,这点诸位大可放心。不过叫他与我等一道起兵,怕也是不能,但只要其恪守中立,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中立,倒也就够了。”

 对逢纪的劝谏不以为然,实际上这个问题袁绍早就想过。王耀一直在标榜自己的德行,既然号为义公将军,自然做事也就要符合义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