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怀璧其罪
    
幽州府,蓟城。
 最近刘虞总是感到不对,可哪方面出了问题,一时间却又思索不出来。
 他感觉自己权威大减,手上的权柄也凭空失去大半,却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首先,幽西三郡被王耀明里暗里的吞下了。昔日张纯叛军攻克涿郡等地,并州军在王耀带领下悍然出击,收复了这三郡失地。然而光复归光复,却没有归还。
 并州军先是以清剿余孽为借口,在代郡、上谷、涿郡驻扎下来,本以为肃清反贼后他们便会撤走,誰曾想这一留下,并州军就再也没有挪步的迹象。
 完成联合讨伐后,刘虞回到幽州,他先是耐着性子等了大半个月,瞅着并州军还是没有撤离的打算,这才派遣佐官前去问询。哪知道并州军直接一改口风,表示先前种种现象都已经说明幽州官府没有守护治地的能力,为防止汉土再度失陷,并州军将肩负起责任,直接对幽西三郡展开军事管辖。
 并州军话没有说死,还言语只要幽州军把战力提升上去、具备守土卫国的能力后,就将这三个郡治归还给幽州官府。
 这一套说辞可把刘虞气了个半死,他是老实厚道,但这不代表他蠢。
 幽州军把实力提升上去,就将三个郡治归还回来?此话誰信誰傻,那实力有没有上去又没一个具体的标准,还不是全凭并州军一张嘴,他说达到就达到,他说没有就是有也没用。
 可是虽然愤怒,刘虞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不知从何时起,幽州就刮起一阵崇敬王耀的风气,文官武将大多都仰慕王耀久矣,根本不愿与之交恶。
 而且就算他们情愿,己方也绝不是王耀的对手。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上报朝廷,由雒阳朝堂来施压,然而眼下时局动荡,大将军何进新死,端坐中央发号施令的居然是凉州刺史董卓。雒阳自身都已经乱成一锅粥,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心思来帮助他地方处理纠纷。
 现在凡事只能靠自己,可他刘虞又实实在在没有与王耀抗衡的能力,于是只能咽下苦果,再多憋屈也只得默默忍受。
 ——————
 “明公,鲜于两兄弟已经叛离,他们伙同一干将校领着大半个州军全都跑到涿郡去了,该是心意已决。”
 “与鲜于两兄弟一起叛离的有校尉阎柔、校尉齐平、司马胡邕、司马……”
 刺史府中,刘虞神情难看。
 心腹佐吏每道出
 一个名字,他的脸色就会阴沉一分。
 无它,只是佐吏说出的每一个人,那都是幽州的栋梁人物。
 这些人每失去一个,对刘虞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更何况是全都走了?
 不知不觉中,他竟已成孤家寡人!
 这是为何?
 难不成是他刘虞做的不对么?可是自己一生兢兢业业,在职期间从未以权谋私过。一件浆洗到泛白的麻衣缝了又补补了又逢,普天之下誰比他更节俭爱民?
 如果他刘虞都算不上好官,天底下就没有好官了。为何他会沦落至此,这究竟是为何?还有那王耀号为义公,自己也颇为信任他,没想到竟是个虚伪狡诈之徒,两人相识已久互以挚友相待,王耀居然下此毒手,妄图架空自己!
 “难道本侯哪里做错了么?为何都要一个个离我而去,我难道不如王耀?”
 “州军战力低微,本侯也从未怪罪过兵将,无论对内对外我都是宽宏仁义,为何他们都要离我而去?”
 一时间,刘虞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从小他便苦读经书史记,深知牧领一方最重要的就是以德为重。只有爱护治下子民,才能让地方强盛。只有对下属宽宏大量,才能保证
 上下齐心团结和睦。只有以德报怨对外施恩,才能教化荒蛮,复得群国依附之天朝盛景。
 对圣贤书深信不疑,刘虞一直在身体力行的执行着。
 他乃东海恭王之后,是以最正统的汉室宗亲,称一句皇叔也丝毫不为过。
 身份如此高贵,完全有养尊处优的资格,他却常年身着布袍,一顿饭都绝不吃一道以上的荤菜。非常节俭下,他对民间的帮扶不留余力,所下政令皆为仁政,在位期间幽州不知兴盛了多少。
 刘虞自问扪心无愧,可既然如此,他又为何会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事已至此,多想无用,还望主家多多保重身体,您贵为汉室宗亲,就是不做这官,也是刘氏的贵人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