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故民问谈
    
策马奔出城池,阎忠神情有些落寂。
 遥望远方成群结队涌来的难民,他微微攥紧马鞭,心有所感却说不出话来。
 看看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州府,只为一碗能叫自己苟活下去的稀粥。然而府库存粮不多,注定要叫大多数人失望了。除却青壮劳力,老弱妇孺得不到救济,很快便会饿毙。
 化为高邑城郊的一捧白骨。
 阎忠人如其名,他生性忠厚。光是瞧见难民就能预见他们凄惨的结局,这叫阎忠满腔郁气,却又无能为力。
 难民,因战事而生。
 而不根除贪腐、不横扫奸佞,极端剥削就永远不会停止。而有压迫就一定有反抗,故此十常侍不除,贪官污吏不杀,叛乱就永远不会终止,天下就会深陷战乱纷争,似这般流民只会愈来愈多。
 唉——
 仰天长叹,阎忠猛甩马鞭。
 胯下健马骤然吃痛,啸叫一声狂甩四蹄,也不顾漫天小雪下的泥泞道路,就朝往前方奋力奔腾。
 瘦削文士没有牵引缰绳,任由马儿漫无目的的前冲,实际上阎忠也没有想好去哪。当初作为地方县令,自己施行清廉仁政,可即便在职务上鞠躬尽瘁,也不过只能庇护本县数万百姓,起不到多大作用。
 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过路的名将皇甫嵩,在这个威武不凡的将军身上,自己仿佛看见了拯救天下的希望。
 大汉积病太深,到处都是贪污**,到处都是结党营私。想要破局整肃天下
 ,光凭舞文弄墨的政治手段已经无效,惟有通过强大武力,以雷霆之势横扫奸邪。
 皇甫嵩乃名将之后,各地皆有旧部嫡系,最重要的是他心怀大义。
 原想局势日益艰难,亲手镇压无数反抗军的老将军会开始深思,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一场场叛乱,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根除一切祸端,而后自己再开口推波助澜,提议诛杀奸邪、兵谏洛阳。
 没想一晃近十年过去,皇甫嵩官爵越做越大,在各界威望也越来越高,可对真正的奸佞,还是迟迟没有反应。
 今日还想提点一二,可没想到老将军竟是断然拒绝。看那姿态并不是没有深思过惑乱的根源,反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也正因如此,阎忠才无比寒心。
 作为大汉朝最有威望的将领,皇甫嵩基本可以说是延续汉祚的最后希望。
 原以为理清头绪他会义无反顾,没曾想却是畏惧了。或是怕身败名裂,或是惧祸及家族,又或是单纯的怕死,反正皇甫嵩不敢起事,面对宦官外戚,面对满朝鬼祟,他选择安于现状。
 这对阎忠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宛如信仰坍塌,自己甚至不敢继续在冀州逗留,生怕皇甫嵩告密将他诛杀。
 正邪一旦模糊起来,非常可怕。
 “主家,此去何地?”
 纵马奔腾十余里,阎忠身后的几个亲随终于出声了。其中管事的策马上前,来到主家身畔,低声道:“眼下您既辞官,暂时无处所去,何不先回凉州故里
 ,歇息调养一番再谋大事?”
 听闻此话,阎忠面露犹豫,终还是摇头道:“董卓现为凉州刺,知我归去定要上门招揽,若是别人闭门打发也就算了,可董卓何人?泼皮无赖还记仇,我不从于他,只怕会祸及家族。”
 一席话道出,阎忠再度叹息。
 天下何其大也?
 此刻居然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就在阎忠迷茫的时候,前方又行来一队难民。同样瘦弱同样拖儿带女,可这伙流民眼中却绽放着希望的神采。
 因兵灾而流离失所的百姓,眼中有希望的光芒?这一幕在流民之中甚为少见,也一下子引起了阎忠的注意。
 他摇头甩去杂念,细细观察起来。
 这是支五六百人的队伍,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主要还是由男丁构成。
 男子们虽然面黄肌瘦,但还处于可以坚持的阶段,没有出现瘦骨嶙峋连路都走不动的。这类人在州府的划分中,就已经属于青壮的范畴。受灾程度较轻,只要稍微调养下,很快就能恢复状态。
 每走一会,难民就会下意识的望向北方,脸上也随之露出笑意。
 这个动作,顿时叫阎忠非常诧异。
 北方?
 冀州以北,那不是幽州就是并州。
 此二州相较于冀州更穷更偏,有甚好期待的?就算不指望官府救济,打算逃难到外地,也该是南方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