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何愁大业不成



小雨淅沥,连下三天。

 得到曹操鼎力资助的王耀,也在谯城留了三天。这几日他与曹操畅谈甚欢,在很多话题上,颇有知己的感觉。

 大军开拔时,曹操还恋恋不舍的策马相送十余里,叫着王耀多派书信。

 就这样,通过剿贼获利巨大的并州乡勇,也缓缓踏上了归家的路。

 考虑到时间宽裕,军队没有按照原路线返乡,而是选择过路司隶,途经河南河内,再进入并州上党郡。如此行进的主要目的,在于顺路的人才之乡。

 颖川郡。

 ……

 “主家,前边就是颖川郡了!”

 听见家将的传报,王耀顿时打起了精神。他眺望前方,入眼尽是美景。

 八月,收获的季节。

 只见乡道两侧的田野,长满沉甸甸的麦穗,一簇一簇的金灿灿。农人们脸上帯笑,大声吆喝,不断用手中的镰刀收割稻米。放边上的粮桶,不少已经装的冒尖,如此场景,实在是赏心悦目。

 与各地相比,颖川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便是颖川人面无阴霾,结实健壮。纵是干苦力活的卑贱农夫,脸颊也是红润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有精神。

 “真不愧是名士之乡。”

 “被文气所酝养,已有太康之象!”

 瞧见沿路景象,赵云连连赞叹。

 他老家常山,在大汉也算富庶之地,然而两地百姓的面貌,简直天差地别。年轻的赵云不会去思考太多,只

 认为颖川人杰地灵,此地民众被文气熏陶……

 故此而幸福美满。

 说起很玄乎,接地气来讲就是刁民全被圣贤教化,全都安分守己。

 “嘿,不过是权贵聚集之地罢!颖川世家,个个家大业大,压根看不起农人泥腿这点利。再者,都是名门望族、爱慕清名,要是贪得百姓瘦骨嶙峋。”

 “还叫啥名门,还出啥名士?”

 张扬鼻孔望天,大咧咧道:“就连某都知晓,颖川的许多豪族都是世代公卿,家里的金银珠宝都快装不下了。别说与民争利,就是施舍一点出来博取个美名,俺想他们也是乐意的。颖川富。”

 “跟啥文气毫无关联。”

 赵云听声一怔,张口就想反驳,可他认真去想,却觉得这话没毛病。

 旁边的张辽微微颔首,对张扬之言表示赞同。他们这些出身苦寒边塞的军人,对权贵的理解更加深入。颖川康宁,不过是有许多贵人坐落罢了,文气?

 虚无缥缈的东西。

 高顺依旧面无表情,对此话题毫无兴致。他一边骑行,一边努力思考。

 如何才能使陷阵营的战力更强。

 “義海所言不无道理,但还是有几分缺漏。”王耀身旁的毛玠忽然开口,顿时引得众将注目。他们只知道这位先生与主家密谈一席话,便为主家推崇。

 其余事情,则一概不知。

 眼下毛玠接话,自是了解此人最好的机会。一时间,

 张扬顿时抱拳笑道:“某粗鄙之语,还请先生多多补正!”

 见众人望来,毛玠从容淡定。瘦削文士抚了把小胡子,笑道:“古往今来,地势决定繁荣。颖川属黄河中下游,属颍河上游,水文优越,少有旱灾。”

 “除开水文学,颖川恰巧避开豫西山地,处山水交融之平原。既有水利,亦可耕粮,早在先秦时期便为最繁荣。”

 “而颖川又接连四方,为交通枢纽,八方通衢,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如此瑰宝之地,焉能不繁荣?与其说名门望族造就了富庶的颖川,不如说是颖川……”

 “造就了这些世族。”

 此话一出,众将无不叹服。

 这就是有学问的人啊!

 自己只能看到表面上最浅显的东西,可人家,早就察觉到了最深层。

 “毛先生一席话,令某佩服!”

 “君言有理有据,云无以反驳。”

 “先生博学,末将佩服!”

 一时间,将领们由衷赞叹。就连那无心民政的高顺,都默然颔首。

 “毛先生实有大才。”

 看见麾下和睦论事,王耀甚为欣慰。毛玠他有大用,迟早要被委以重任,在此之前其多露脸,让将官所接受……

 是他乐意见到的。

 “主家,并州偏远地广人稀,而朔方更是渺无人烟,实为恶地险地。苍茫草原可为牧马场,然难为聚才地。”

 “纵使政令宽仁,也不会有才学之士千里迢迢赶来

 。您素有壮志,还是应当早做打算!若在朔方空耗数年,岂不是磨灭雄心?颖川望族颇多,其势之大,甚至能影响朝堂,而我大汉又是察举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