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节 杨继业-第2/3页





    “你这孩子,还是和我们有些生疏啊,这点我看你要像王靖学习啊。”曹彬有些不满意的摇了摇头。

    “对了,今天宴席上怎么没有看到王靖?不是听说陛下也晋升他为国公了么?他可是目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国公啊。”

    曹彬突然想了起来,难怪他总觉得宴会上缺了点什么,原来是少了王靖,上次两人是在汴京会战结束后的庆功宴上任务,他对王靖的印象很深刻,看上去油嘴滑舌但实际上却很坦诚。

    “大概是不喜欢参加这种场合吧,估计陛下也不一定喜欢他参加这样的场合。”曹彬答道。

    “哦?”

    旁边的李沆出来曹彬的一语双关之意思,目光直接投向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曹彬捋了捋胡子,淡淡的说道,“这次朝廷除了雁门关和汴京城所在京师郊外,在燕云九州和其他州府路新设立了十几个屯兵大营,不但实现了各州府当地的军政分开,文武分开,还将之前的人员调用打乱重新划分,从这些人员的调动上我想你就应该能够看出……”

    曹彬把目光投向不远处一位正在和他人谈笑着的武将身上,“张科,原来是汴京城皇城司的人,这次被调到琢州任副统领,他的背景你们应该清楚,大皇子隆王赵佑的心腹。”

    李沆和杨继业点了点头,张科的父亲是观文殿学士张若晴的二子,而张若晴则是大皇子隆王赵佑的拥护者。

    “还有那边一脸严肃的叫狄青的家伙,原来跟随着王靖在应州,现在被调到新州担任统领一职,他旁边盯着美女看的,应该就是裴定方,以前汴京皇城司出身,现在担任应州副统领,但应州暂时没有正统领,所以说,这三个人目前都是边关军中的实权人物。”曹彬注视着宴会中的人群说道。

    “原来是这样!”听到曹彬的介绍,旁边的李沆略微思索了一下立刻恍然大悟,很快明白了宋真宗赵恒的意图,同时也明白了曹彬话中的深意。

    在宋朝原来的军队体系中,各地监军为宋军的根本,从人事任免到人员分配,以及军功的嘉奖,一切都以监军为主,其次就是各地军队调动,都直接受皇城的调遣,不受当地官员的管理,而其他的州府路都要听汴京从统一调遣。

    武将没有指挥权和军队调动权,文官来指挥武将打仗,以及重文轻武的态势,导致的宋朝军队战斗力一直不强。

    但现在不同,宋真宗赵恒考虑到了这些弊端,一口气下令增加了十几个屯兵大营,不但把汴京城的绝对指挥权与各州郡的府军剥离开,还撤掉了监军一职,淡化监督武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为各地区的武官放开了手脚,能够更加机动和快捷的调动兵力。

    更为直接的是,在这次任用人员全部打乱重新划分之前,大殿封宫名单上出现了更多的新兴贵族的出现,虽然这些新兴贵族大部分仍然祖辈都是与社稷有功之臣,但对于现在朝堂之中的势力仍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新任命的官员优势在于掌握真正的实权,传统的旧官员优势在于底蕴十足,相信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官员与旧官员间都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争斗。

    特别是在这次大殿封功的名单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从应州府衙走出来的军官,这些军官虽然人数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二等军功、三等军功内,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新生势力,而王靖作为这些人之前的上级,以古代讲究门第门生之道,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很大的。

    很显然,曹彬表面上是在说王靖,但实际上却是在告诫和提醒杨继业,希望他不要再卷入这样的争斗当中。

    “曹国公,您平日里终日不出府门,想不到如今对当今朝廷的局势了如指掌啊。”杨继业一脸感激的看着这位宋昔日的老元帅。

    曹彬笑道,“杨将军,老夫一直认为,一个统帅若想城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仅仅把眼光放在战场上那是绝对不够的,知彼之前首先要知己,如今老夫闲置在家,除了和陛下下几盘棋外,也没有旁的事情可以做了,只好做些这样无聊的分析了,哈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