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粒子九



    就这样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模拟计算,孙正严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大统一物理模型,也就是万物理论。

    在他的报告中,他是这样描述万物理论的。

    在宇宙诞生的最开始,人类口中的大爆炸,它没有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宏伟壮观,而只是简单的由一变成了二。

    137亿年前,宇宙中一个奇点突然变成了两个奇点,而新生成的奇点恰巧又在第一个的内部。

    一开始它们体积相似,但它们性质截然相反,这就造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排斥力。

    这令得第二奇点在第一奇点内部疯狂的与第一奇点的内壁发生碰撞。

    这导致第一个起点变成一个圆球,而且其体积瞬间暴涨为原先的10的30次方倍。

    注:大爆炸后10-35秒:约1027度,暴涨期(第一推动),引力已分离,夸克、玻色子、轻子形成。

    对于粒子的形成,孙正严万物理论的解释是。

    宇宙内部的第二奇点超光速反弹的过程中,会在宇宙空间留下一道道的轨迹划痕,这些轨迹不会立即消散,反而会跟其他的轨迹相互作用,他们的交点便以粒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比如说光子,他就是两条轨迹的交点。

    如果从正上方看去,两条轨迹确实相交了,可通过实验观察,两条轨迹垂直最近距离还有一个普洛克长度的距离。

    就是在两个轨迹距离最短的地方,在它们的中间产生出了新的不断波动着的粒子。

    随着轨迹叠加的越多,形成的粒子也越发的复杂,从夸克到电子,再到质子,所需轨迹叠加的数量以指数倍的疯狂增长。

    孙正严给这个神秘的第二奇点取名为末日粒子,虽然这是威尔逊用来嘲讽他而起的名字,不过他还是觉得挺贴切的。

    末日粒子就如同一支画笔一般,疯狂地在宇宙的画卷之上书写着光怪陆离的世界。

    有时它也会下笔重一些,将一处地方莫名的图成漆黑一片,那便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黑洞。

    就这样,在它的描绘下,经过了137亿年,宇宙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

    由于这个粒子在四维空间中运动,以我们人类三维的大脑,很难想象出它的运动状态。

    我们不妨降低一个维度,暂且用二维的思想来考虑它。

    我们将三维的空间想象成一个平面,一个二维的平面,这个二维平面处在坐标系的横坐标至上,而它的纵坐标刻度便是时间。

    随着时间的向上,宇宙从一开始的奇点变成了一个圆,这个圆越来的越大,其中由于末日粒子的运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交点。

    就如同3D打印一般,我们的世界被这样从下而上的打印了出来。

    通过实验模拟,这种打印从下至上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分层完成的,它们每一层的距离间隔是1.616乘以十的负三十五次方米,这个数值恰恰是普朗克长度。

    而每一层所产生的时间是5.391乘以十的负四十四次方秒,又恰恰是普朗克时间。

    小学我们都学过,长度除以时间,便是速度,得出来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这正是光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光速是速度的上限,因为任何物质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宇宙自身的演化速度,在更上边的一层还没被描绘完成之前,宇宙中任何中物质都是没有意义的。

    光速不变也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解释,因为宇宙的演化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它的创生速度便是光速,所以你无论在哪个参考系下观察,光速都是不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