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唐太宗探问人的思想境界划分-第2/2页
当然,老子所说的圣人是特指的极具贤德的领导者。而实际中具有类似思想境界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不一定是领导人,但当他们的学术、思想、精神为世间的接受,必会流芳百世,流传千古!这类人有些的确达到了仙界所说的天地境界了,只是还未成仙而已。
区分思想境界的高低,窃以为,应该从他们的“居心”所在层面来划分!
当然,除了成功地成为圣人的人,民间有此等胸怀而付诸努力的人当不在少数。只不过种种季遇,或才有不逮,或时乖命蹇,或被封杀等等,未得流传而已。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仅从思想境界而论,潜在的圣人该大有人在吧!平凡的人未必没有那种境界,即使他们就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氛所熏陶出来的,我们也不可否认其纯真。所以说,圣人境界,也不是只有圣人才达到。也不是达到圣人境界就一定会成圣人。
可以认为,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天民”。有哲人说过,“天民”即是“为宇宙而生,将自己与宇宙融为一体,已超脱于社会的人的圣人”,比如庄周。而我认为,人之为人,必须有人之本份。人不可能是宇宙万物,他的所作所为必然是从人的出发点去进行的。认识与思考宇宙及原理,都是从为了扩大人类的感知,使人类能更好地发展而已。否则他将于人类无任何意义可言。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脱人类而成神!
古人所说的“天民”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未尾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但在老子的认为中,秉承天地而食而生之民即是天民,则又所指甚广了。如生活在自然状态下,不受社会活动干挠制约的淳民也即天民。也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之类!至于皈依之人,如庄子及诸多真隐士,固然是天民,且是经历了道德轮回的天民,是“返朴归真”之人,其中“得道”者可以称之为“真人”!若从这方面看来,庄子则又是老子理论冲锋在前的践行者了。哪怕抛开了外部社会政治条件和物质条件,庄子也要努力地去达到实现老子理想的“天民”生活状态,至少精神生活上是如此的!
当然,人也往往不是那么可以恰然而分的。许多人是介乎于多种境界之间,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仓廪实而知礼节”“饥寒生盗心”“富而知仁”也正说的这一道理。渴死都不喝“盗泉”之水则显得迂腐而虚伪了!
但人生境界的提升,固有其外因的促进,更来源于学习、创造与思考所获得的内在改良。因为“能力有多大才能决定心有多大”,否则只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般的笑柄!”
唐太宗听了这番分析后,又点了点头,追问道:“那按张真人之见,将何以协调之?”
张三丰微笑着说道:“这就要看如何来治国施政了!”
这又吊起了唐太宗的胃口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