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为论道大会作准备



于是,张三丰就依言暂时留在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内修行。太上老君去忙自己的事去了。

   张三丰首先梳理了下自己对人间大道的认知。他虽然从顺其自然的角度想到了如何才能发展好社会民生,让天下人都过得好。好些地方还弥补了太上老君《道德经》里所述的不足之处,似乎比较可行。但究其核心关键所在,还在于太上老君所言的“公心”上。注重民生,要发展好民生,前提条件就是统治者必须要保持好“公心”!千万不能把天下视为己有去了!这,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过“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并以此来强调统治者只有秉持公心才能“无为”而“无败”。一旦执政者把天下视为己有,则权欲膨胀,必做出许多自以为“有为”而有违公心的事来,这就是败着!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给,也是必须奉行公道。必须在坚持天下人共有天下资源的原则前提下,合理分配。不可因亲疏远近不同而差异对待。选贤用能,亦是如此。制定法度及调控方案等等,也必须秉持公心而为。否则一旦乱套,天下经济必乱。经济一乱,各种社会矛盾就会暴发,就距天下大乱不远矣!所以,大道至简,唯自然公道耳!太上老君之所以肯定了张三丰所讲的那些,也是因为张三丰所言,就是围绕着这一原则展开的!

   进一步而言,人治与法制,其区别与联系也在“公心”与“私心”上。表面上看起来,人治随和灵活,然而人易起私心而废公心。故而太上老君一再强调统治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公心而达无私无我之境界。当然,这还仅是前提条件而已,要做好事情,还需要有能力才行。故而,非德才兼备者不足以当之!而法制貌似取公允而成,但由人立法。立法有私,或有违公心,则法不可行。秦之法度,许多便只顾了统治者的利益而忽略了保护民众,故天下大反。后历朝历代,皆有法度的,然而有多少是取其公心为民立法的呢?故人治与法制,皆需秉公心而为,互相结合施行。

   制定社会经济的调控方案,虽显得灵活多变,也必须秉公而行、循其自然、与时俱进、与法俱进。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所以,一切的一切,还是必须秉持公心!因私废公,天下大忌!若能秉公执政,长此以往,全社会也会更加崇尚公心,逐渐就能形成“天下为公”“急公好义”的良好社会风貌。如此,再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为社会付出为荣”的价值观,则距天下大治不远矣!社会大同,便有可期!

   而道家所讲的“性命双修”,实则更注重“人性”方面的修炼。其“虚静守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顺其自然、甘于淡泊,悟道求真”等观念,实取自太上老君《道德经》里所强调的统治者应该加强的自我修养也。不过泛化成了隐者的自我修养追求去了而已。当然,光修“性”而不修“命”,若“本命”不存,“心性”就无所依存。隐者置身世外,自不图利,而求仙道自在尔!故长寿通脱,是其修炼之目的。这些,张三丰早就明了。但于今贯通看来,仙道隐遁,或是无奈之举,或为逃避之法也!

   念及于此,张三丰也不禁怅然。奈何世人肤浅,不可与之语道!此诚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乎?实也道之不行之结果也!如今成仙,得成大道,遇此天界道统之争的论道大会,又顿生任重道远的感觉起来。

   如何来较好地应对论道大会,又成了张三丰现在必须思考和准备的事了。

   张三丰想到:首先,得考虑清楚修道的意义所在。此为道义!道义不清,道途易迷,为道易失偏颇。

   张三丰自己的道义是清楚的,那就是追寻如何使人类能获得更美好的生活!然而这要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同,就有些麻烦了。这方面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最普遍的认为,修道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最终达到真正的不死不灭。

   对于长生不死的认识,神仙们自不消说的。但真正的不死不灭,只是一种基于现有宇宙状况下的幻想而已。天道轮回,连现有宇宙都可能在有朝一日毁灭殆尽、浴火重生,何消说依托于现有宇宙的神仙们!故而,修道的意义只能局限于一定的时间段里来说!对于人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时间段便是人有效生活的时间。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就是人类存在的这段时期。神仙,是由人修炼而来的,所以神仙修炼的道,也只有对人类而言才有意义。故有的人,“虽身死而道不消”,就是因为他的“道”还于人类有意义,而人类还存在!若人类都不存在了,神仙所修的“道”也就没意义了,“道”也就消失了!那神仙即使还在,也如同不存在了。故而,神仙及其“道”是需要凡人来信仰的!所以,神仙所修之“道”,必须要适合于凡人某些方面的需求。而人类最大的需求就是要生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自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