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机甲骨骼
" 飞艇从主航线中脱离出来,迅速停靠在青城警署办公厅办公楼第八层的停机阳台边。
李耀文和孟启灵从飞艇上下来。
门口,两名身穿着天蓝色机甲外骨骼,手握C-L415中远程激光枪的站岗警卫在看到李耀文走过来之时敬了一个礼。 也就是如何让沉重的机甲像衣服一样轻便是个大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所研究出的机甲外骨骼只是徒有其表。
虽然又足够炫酷的外形,也能够让人举起坦克。
但肉眼可见的笨重!
行动起来像是一直僵尸一样尴尬。
当时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压力感应操控装置”。
就是在机甲中和人体接触的内胆设计成一层橡胶包裹着一种粘稠液体的模样。
人穿上机甲就像一个脑电波。
那么将每个词汇和对应的脑电波对应起来。
也就像让每个词汇和相应的文字对应起来一样。
直到记录完这些所有单词意思所对应的脑电波,那么脑电波语言也就形成了。
而且,一个大夏国人在用中文想“苹果”和一个鹰国人在用英语单词想“le”的时候,所发出的脑电波是一致的。
那么只要用脑机扣和网络设备直接跃过人的五感,直接将对方的脑电波语言导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就实现了跨越语言和距离的对话。
而且,这种脑电波语言不会像声波一样,还需要空气这样的介质才能传播。
脑电波语言可以在太空的真空环境里畅聊无阻。
有科学家和科幻小说早就预言过:笨重!
行动起来像是一直僵尸一样尴尬。
当时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压力感应操控装置”。
就是在机甲中和人体接触的内胆设计成一层橡胶包裹着一种粘稠液体的模样。
人穿上机甲就像被水气球包裹起来。
只要操控者做出动作,内胆就会受到相应的挤压,不同形状的挤压就会立刻传感到机芯上去,机芯在人工智能的处理下立刻做出判断,对机械服的动力装置释放命令,从而引发动力装置做出和人士能够思想直接掰弯一根铁勺的原因。
所以,研究大脑这些外散的脑电波和真实想法的对应,就是研究脑电波语言。
比如,人在想“香蕉”这词汇的时候会是一个脑电波,在想“苹果”这词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脑电波。
那么将每个词汇和对应的脑电波对应起来。
也就像让每个词汇和相应的文字对应起来一样。
直到记录完这些所有单词意思所对应的脑电波,那么脑电波语言也就形成了。
而且,一个大夏国人在用中文想“苹果”和一个鹰国人在用英语单词想“le”的时候,所发出的脑电波是一致的。
那么只要用脑机扣和网络设备直接跃过人的五感,直接将对方的脑电波语言导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就实现了跨越语言和距离的对话。
而且,这种脑电波语言不会像声波一样,还需要空气这样的介质才能传播。
脑电波语言可以在太空的真空环境里畅聊无阻。
有科学家和科幻小说早就预言过:如果有高等外星文明存在,他们极大概率是直接用脑电波进行交流,因为这是人类目前所能想象的最快捷交流方式,且充满无限可能。
只不过记录人类每个单词意思所对应的脑电波是一个繁复到天文数字的工作。….
所以,伯蒂·施罗德才会在获得生物学诺贝尔奖时说出那段话:
“在研究《人体大脑电磁波语言》这个课题的65年时间里,我们每天做的只不过是通过刺激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情绪,记录他们的大脑波动曲线和身体激素指标,这样的实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
“我们曾经的流水线工人没有任何区别。”
“……”
“35141874名全球志愿者,154712名工做出同样的动作。
如此一来,才有了能够和身体动作一致,轻盈流畅的机甲外骨骼。
现在警卫身上穿着的“天蓝型”机甲就是这样成熟的外骨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