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国防政策-第2/2页



  刺穿重甲者有,却是少数。

  多数是以力道,击翻魏军。

  如此足矣,落马的魏军将毙于后续冲锋的马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伴而生的。

  魏军的巨大冲击力,通过车垒传到重盾,再传到重甲步兵。

  被撞翻者有之,强行顶住却吐血者亦有之。

  那些顶住冲击,未受钝伤者,迅速靠拢填补缺口,维持住阵型的稳固。

  钝伤者,则迅速爬起,重新列阵。

  稍事喘息,以备填补缺口。

  刺出的长枪,多无法承受反作用力,纷纷折断。

  丧失了远程打击力的披甲步兵,果断弃枪。

  他们撤后列阵,纷纷抽出腰刀,以备近战。

  后备的皮甲步兵,则列阵向前,继续刺杀魏军。

  野蛮与血性的碰撞,持续着,依旧持续着。

  渐渐的,车垒不再完整,重甲步兵顶在了最前方。

  他们以付出巨大伤亡为代价,维持着梁阵的完整性。

  魏军的伤亡,同样是巨大的。

  他们的伤亡,多数来自于后续骑兵的践踏。

  是梁军的顽强,抵挡的坚决,方才造成了这种局面。

  若重甲步兵防线被魏军突破,保持前冲的魏军,是不会出现大量践踏伤亡的。

  其中,弩兵的巨大杀伤力,有利的支援了前阵。

  若是没有他们的存在,无论重甲步兵,还是皮甲步兵,皆将承受更大的伤亡。

  也许,梁阵已然被攻破。

  “在缺乏重骑的情况下,重甲步兵与弩兵须优先发展。

  当然,弩车等重型器械亦应优先发展。”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萧绍瑜默默总结着经验。

  此次出兵仓促,裴邃军中并未携带重型器械。

  是巨大的伤亡,弩兵的杀伤力,让萧绍瑜想到了重型器械。

  同时,他也想到了南北两宋,尤其是南宋岳家军。

  北宋时,宋军大量装备重甲步兵,亦不缺乏弓弩及重型器械,却屡屡败于辽、西夏之骑兵。

  可见,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守有余而攻不足。

  南宋的岳家军,以俘获的马匹,编练8000骑兵,号“背嵬军”,后又编练“游奕马军”。

  于1140年颖昌大战,岳家军以此两支骑兵,与金军骑兵进行了大规模骑兵会战,并最终获得胜利。

  可见,败骑兵者必是骑兵。

  两宋与南梁的情况类似,皆失去了北方的牧马之地,大规模发展骑兵是不现实的。

  “暂取守势,徐徐图之。”

  萧绍瑜认清了现实,防御性国防政策乃南梁之首选。

  北魏在军事上的优势,短期之内是难以超越的。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督夷陵县子、豫州刺史裴公邃,战魏军重骑数万而不败,大梁罕有之。

                                     .

  闲话风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