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终极考题



"                                                                                “左卫军中,有陛下心腹,何须大动干戈。”

  苏霖之眉目低垂,心中暗暗想着。

  他猜测,梁帝也许要动用底牌了。

  时值梁魏两军对峙,动静不宜过大。

  若萧锋锁拿了谢宣怀,谢韬绝不会坐以待毙,必反。

  一旦对面的魏军,发觉了梁军内乱,势必提前发起决战。

  届时,梁帝布的一手好棋,便算毁了。

  “传朕旨意:

  朕自觉难支,即刻起驾返京休养。

  着尚书令谢宣怀,督左卫军固守大营三日,佯装主力迷惑魏军。

  三日后,可酌情便宜撤军。”

  梁帝未如苏霖之所想,而是别出心裁。

  一名棋手,若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对弈者便易于摸清路数,预判落子。

  梁帝嗜好于棋,棋艺之精湛堪称国手,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跳出危局么?”

  苏霖之低垂的眉目微微一动,颇觉意外。

  与左卫军分开,确可破除内外夹击之劣势。

  然而抢先掌控左卫军,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于武道艰涩,他近乎一窥而悟。

  然于兵家谋略,却非术业专攻。

  他猜不透梁帝,一旁须发怒张的萧锋也猜不透。

  乘着夜色的掩护,梁帝踏上了返京之路。

  ......

  “伯父,陛下的龙体,难道是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了么?”

  骤闻旨意,谢韬猜测道。

  梁帝的脉案日重一日,所用药材亦是越来越名贵,且皆有续命之用。

  谢韬如是猜测,不足为奇。

  难抑心中的兴奋,他继续说道:

  “若联合魏军星夜追击,必能......”

  他想说,必弑梁帝。

  正在思索的谢宣怀,沉声斥责:

  “糊涂!”

  见伯父发怒,谢韬有些不知所措。

  但他并不觉得自己错了,颇觉委屈。

  谢宣怀所虑,远比他要深得多。

  见他仍是一脸不解,遂分析道:

  “若陛下果真病入膏肓,他急着返京必为安排后事。

  所谓后事,自然是传位太子殿下。

  如是,何须联合魏军?”

  “若如此,伯父当为托孤首臣。陛下没有理由相瞒,也应一并返京才是。”

  不经意间,谢韬说中了要害。

  谢宣怀主尚书省,掌全国政务,必为托孤之臣。

  其乃太子岳丈,待太子登基,便为国丈,理当居托孤首臣。

  闻言,谢宣怀面色稍缓,略略颔首,又说:

  “你能想及此,也算没白历练。

  然陛下所虑,岂能止于此?

  陛下返京,谁留守大营,可挡魏军?”

  “非伯父莫属!”

  “此其一也。

  待到太子殿下登基,惟有本官领重兵于外,不会令其猜忌。”

  说到此处,谢宣怀不觉间昂起头,挺起胸膛,傲然风发。

  “伯父之才,经天纬地!”

  谢韬适时奉承。

  论阿谀谄媚之道,他可是此中高手。….

    人无完人,亦并非一无是处,总有擅长的领域。

  只不过他所擅长的,属旁门左道,君子不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若陛下之恙未入膏肓,又当何解?”

  谢宣怀话锋一转,颇为高深莫测。

  “这怎么可能?脉案所载清楚明白,所用药材契合病症。”

  谢韬想不出有何异常之处,他目光疑惑地看向了谢宣怀。

  “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你的对手,是陛下这等旷世奇才,尤其大意不得。”

  “小侄愿闻其详。”

  “若此中有诈,怕是典签府已探知我等所谋!”

  闻言,谢韬状如惊弓之鸟,忙问:

  “当如何应对?”

  “慌什么?!”

  谢宣怀冷哼一声,随即阴恻恻地说道:

  “陛下未对你我动手,便表明典签府并无实据。

  若贸然联合魏军追击,便是不打自招。”

  “可是,皇后懿旨......”

  奉刘皇后懿旨行事,联合魏军已成必然,不过早晚而已。

  “陛下必有防备,此时追击风险太大。”

  “可是,放任陛下从容退去,又当如何面对彭城王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