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各有对策



"                                                                                “此策若成,冯司马必得陛下擢拔。

  届时,八殿下幕下便有了一方重将,下官为八殿下贺。”

  陈思浩再抛香饵。

  晋安王幕下,最大的短板便是缺乏掌兵重将。

  若冯国栋果能再进一步,足以弥补此短板。

  须知他已是一州司马,升迁之后必为重号将军。

  不出陈思浩所料,晋安王怦然心动,他急问道:

  “如何传讯?”

  此时,建康已然戒严。

  没有太子手谕,是无法出京的。

  强行出京,则风险太大。

  就算出得了京,信使的人选仍是一个难题。

  “关键在于,信使须能取信于冯司马,否则发兵之事必然久拖不决。

  不若下官亲往,八殿下以为可否?”

  陈思浩自荐道。

  之前,冯国栋硬抗萧锋之命,顿兵阳城,不救睢陵。

  这是晋安王的间接授意。

  此刻,命其发兵夹击魏军要更凶险,且不合晋安王前意。

  若信使乃北魏探子假扮,行调虎离山之计,则两万阳城兵便有羊入虎口之虑。

  冯国栋必定怀疑此命的真实性。

  同时,即便信使可信,他大可以间谍之名杀之,从而达到避战的目的。

  然而陈思浩前往,是不会有类似问题的。

  他是冯国栋的恩主,足以取信之。

  且可全权代表晋安王,冯国栋也不敢杀之。

  另外,他为信使,也不再需要晋安王手书。

  局势微妙,手书有可能变成致命罪证。

  一旦手书落入太子之手,他便可以擅调州兵的罪名,堂而皇之处置晋安王。

  陈思浩确是最佳信使人选,这也是一个晋安王无法拒绝的自荐。

  “本王拜托陈尚书了。”

  “八殿下尽可静候佳音,下官必不负所托。”

  至于陈思浩如何出京,晋安王没有问。

  他相信陈思浩敢于自荐,必有出京之策。

  ......

  几乎同一时间,同享一轮月色,豫章王亦在筹谋。

  “留守禁军,可能听命于大殿下?”

  兵部尚书李重光直问要津。

  他了解豫章王的性子,遂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

  不同于陈思浩的含蓄。

  “没有父皇诏令,禁军不会听本王的。”

  豫章王坦言回答。

  果然,他未因李重光的直言而变色,反倒觉得很合自己的性子。

  同时,他虽于军中多有历练,军中威望冠于诸皇子,却尚有自知之明。

  心腹曹兴霸领军在外,留守禁军是不会领其私命的。

  这是铁一般事实。

  “据可靠消息,留守禁军已听命于太子殿下,故此时与太子殿下相抗,殊为不智。

  下官奉劝大殿下,忍一时风平浪静。”

  李重光的手中,并无军权。

  然而他可以借助武选、录功、迁黜等职权,于军中笼络一批人。

  禁军之中亦不乏笼络之人,故其消息绝对可靠。….

    “本王便依李尚书之意。”

  豫章王当即答复。

  他偶尔行事,确有鲁莽之嫌。

  然在绝对实力面前,他却懂得暂避锋芒之理。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从军经历早已教会了他:

  打得赢要打,打不赢就跑,跑不了便和。

  和不了之时,屈尊请降也不是不可以,总要好过战死沙场。

  另外,打仗是要死人的。

  而幕下门人遭到罢黜,又不会丢了性命,日后再想办法复出便是。

  这笔帐,他比晋安王要算得更清。

  若有门人因此生怨,改换门庭,他也不在意。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再招便是,南梁又不缺官,更不缺有心依附权贵的官。

  ......

  与晋安王的串联相抗、豫章王的暂屈实力,又有不同。

  京城之中、皇族之内,尚有烈性之人,还是女的。

  “不能任由太子胡闹,本宫这就去东宫,收拾这个混账侄儿!”

  萧碧婷红颜怒。

  她摘下宝剑,便欲往东宫当面斥责太子。

  年轻时,她痴迷武道。

  师从峨眉剑宗前任宗主,乃武道宗师之关门弟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